“再说一遍,立刻关掉电视去写作业,再哭再闹小心我揍你!”去朋友小柳家,门口不远处就听见母子二人在“大战”。
“不!我还没看完呢,凭什么都要听你的!”,宝贝乐乐丝毫不示弱地冲着妈妈回喊道,随后,在看到我后更是委屈的嚎啕大哭起来。
本来想先让小柳冷静下再处理,没想到的是她的火爆脾气上来后,怎么压都压不住。或许是乐乐毫无退让的态度和止不住的哭闹,彻底激怒了她,拉起孩子对着宝贝的屁股毫不心软的啪啪就是几掌。
结果可想而知,乐乐怒气冲冲的一边哭喊着、一边头也不回的跑向自己的房间,将房门紧闭反锁,无论怎么劝说都不愿意再出来。
冷静后,小柳为刚刚火冒三丈的状态下失手打了乐乐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和后悔,私下偷偷抹着眼泪,止不住的向我反思道:“你说我这爆脾气怎么总是改不了,刚刚应该和孩子好好说的啊!”
在我的安慰和鼓励下,她终于下定决心要给宝贝道歉并予以耐心引导。好在面对妈妈的主动服软,乐乐也给了“台阶”,事情最终才得以较为圆满的解决。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宝贝的任性哭闹和无理取闹,不少父母下意识的第一反应都和小柳一样。但这样的行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是不能被提倡的,因为“打骂式”的教育应对方式,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面对宝贝的无理取闹,很多父母会采用“打骂”的教育方式,试图以此来让孩子感到害怕,从而产生畏惧改掉哭闹的坏毛病。然而,有些父母在气头上对宝贝进行教育时,却容易失了分寸,导致由于“下手”过重而给孩子的身体带来健康隐患。
就像偶尔在网络上也能看到的,有些“宝妈”因为打孩子时下手过重,引发孩子身体局部淤血、某些器官受损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宝贝的身体健康。
有些家长单方面以为,打骂只是让孩子在身体上吃了点“亏”,并不会产生其它影响。殊不知,打骂的教育模式,会让宝贝产生恐惧的心理,为了下次不再挨打,有些孩子日后做起事来便会不自觉的小心翼翼、唯唯诺诺,生怕一个不小心又再次让父母动怒。久而久之极易引发孩子产生类似于“自卑敏感、胆小怯懦”的不良心理问题。
良好和谐的亲子状态,是助力宝贝身心健康发展的首要保障,而孩子成长过程中,来自于父母的打骂无疑会让和谐的亲子关系被迫紧张,甚至走向破裂。
因为在家长冲着宝贝大喊大骂时,孩子会在内心默默的给父母“做减法”,“久积成怨”后便会和父母产生隔阂,因为内心藏了太多不满,于是会选择将自己包裹起来,给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带来不可避免的负面冲击。
面对这样的情况,有些父母习惯用“以硬制硬”的强处理或冷处理的方式来应对,然而,这样的做法无异于让本就紧张的亲子关系走向了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1、避免“打骂”
面对宝贝的无理取闹和小脾气,无论多么生气,父母也应当在第一时间保持理智,压制住不该外泄的怒火,避免打骂行为发生。始终将自己放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尊重宝贝的人格完整性。只有在第一时间避免了打骂行为发生,才能将后续可能和宝贝之间产生的冲突降至最低。
2、杜绝“说教”
当孩子处于哭闹状态时,此时他(她)们的情绪和心理一定是处于崩溃边缘的,此刻进行说教完全无济于事,甚至会引起宝贝的不满和逆反心。
因此,此时哪怕是不动声色的静静看着他(她)们“表演”,也不要“不识趣”的进行说教。
3、不可“离开”
有些家长在被“小魔头”折磨的无可奈何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会通过暂时离开的方式进行规避。
这样的方式虽然从表面上看来是获得了片刻的清净,但却会让独自留在原地的宝贝感到不被重视,产生不安甚至引发意外。因此,无论再生气、再无奈,也不要离开,陪在孩子身边,静静地不做声就好。
4、适时“引导”
孩子的无理取闹在得不到父母回应时,宝贝自己便会发现,试图以此博得关注并达成目的的行为是行不通的,于是当他(她)们感到无趣时便会停止哭闹。家长们一定要利用好孩子情绪趋于平静后的“黄金时段”,因为此时正是对宝贝进行正确引导的绝佳时机。
例如待宝贝停止哭闹后,首先可以将其带到最熟悉且安全的环境中,让孩子放下戒备,其次静下心来耐心的就刚刚的事情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宝贝的深层需求,最后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他(她)们做好正确且积极的引导。
枕边育儿寄语:
显然,“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不能再坚守着“旧观念”来应对现在的“新生活”。就像在面对“小魔头”们的无理取闹和习惯性哭闹时,父母们不能再回以简单粗暴的“硬碰硬”的打骂教育一样。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