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臂、小臂、手腕、虎口,他们之间应该如何更好的协调?

2020-06-30   斯诺克

原标题:大臂、小臂、手腕、虎口,他们之间应该如何更好的协调?

每打击一次,你不自觉的就会用七个地方发出力来,大体上有大臂、小臂、手腕、虎口、手指、球杆、杆头。“亚洲球王”林正晃(台湾)老先生曾说:“假如这七种发力你能够充分把握好五种以上,你就是世界级高手。”

步骤/方法“推”

大体上是用小臂带动手腕,手腕顺势推出。尽量用底部推和早发力还有中高顿杆去代替普通推杆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打”

大体上是小臂带动手腕,手腕冲在前面,手腕的速度要快于小臂的速度,杆头的速度要快于母球的速度。无论杆出的深浅,杆头的尾劲都不能“飘”和“散”。这里夸大的是腕力,一个不善于使用腕力的球手,永远都是普通球手。这个腕力发杆的手法和怎样在杆和杆头上所表现出来的详细办法,以及怎样把它训练的尽善尽美都是一环接一环的。

所以要形成“动力定型”就要有相对不乱的几个环节:拉杆的是非、发力的迟早及出杆的深浅,要做好这些必需要有系统的、准确的针对性练习,所以就有了诸多的训练方法,如司诺克中的蛇彩,九球中的L型等等,但是这些训练方法巨匠级选手是这样练的,我们也是这样练的,为什么效果大不相同呢?那是由于出杆发力的方法题目,要知道我们训练台球时所做的一切,包括:上位、站位、站姿、手的握法、运杆、节奏等等基本功都是为了发杆这一击,往往我们凭自己的大脑和聪明及悟性又或者道听途说了一些所谓的台球秘诀,自认为境界很高,不断的重复错误,进出一个个的误区,使自己永远在迷途中徘徊。所以古人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定要有明师的指点,上行下效,才能学有所成,虚心求教,才是真正的秘诀。

我们看到有些选手寻常打球时的准度和线路都无懈可击,但一到了比赛只能有寻常的七成水准,这都是由于其杆法不够,用不了精确的母球击点,当然也没有精确的母球落点。母球快则快矣,线路好则好矣,但是范围过大,不够直接,不能做到“慢”、“小”、“精”,台球中所说的“抗压力”就表现在这里。

“撮” ,也就是先打后推

这种杆法比“打”和“推”都强烈,很多是加上了大臂和虎口的气力,在“撮”时手指不像“打”那样在完成击球时抓紧球杆。“撮”要留意的是:气力是匀加速的,要平均加力,并且出杆越慢,硬度越强,穿透越完整,塞就越大,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