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后发疯,被众人嘲笑,你却不知道后来范进有多牛

2023-12-29     彤陌红尘

原标题:范进中举后发疯,被众人嘲笑,你却不知道后来范进有多牛

在当今现代社会,高考被广大学子认为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场考试。十年寒窗苦读的背后,学子们努力追求着在高考中取得出色的成绩,因为这个结果或许会深刻影响到一个人未来的发展轨迹。然而,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考试结果总是有欢喜也有愁。这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尤为突出,科举成败关系到一个学子是否能踏上仕途,成为家族光宗耀祖的契机。《儒林外史》中描绘的范进,一位书生几十年科举考试不中,终于一举中举后因过度兴奋而疯癫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科举对学子的重要性和兴奋之情。

然而,范进的故事并非止于他的一时疯癫。在他二十岁开始准备科举考试的艰难岁月里,几十年的坚持中屡次落榜,范进的家庭条件同样贫困,妻子为了他嫁来却未能过上好日子,岳父对他的不屑更是如影随形。直到范进五十多岁时,他终于中举,一时兴奋得以致疯癫。然而,这段疯癫并非永恒,而是在岳父的一巴掌中结束。此后,范进从一个无人问津的穷书生蜕变为受人敬仰的举人老爷,乡里乡亲开始敬畏他,岳父也对他改观。范进未来更是一步步晋升,通过三年后的会试成为进士,最终升为通政,担任四品官员,相当于当今国家的信访局局长。

古代科举制度对于普通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它为那些穷苦家庭的学子提供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使他们能够透过努力,跨越社会阶层,提升地位和身份。虽然历程曲折,但这也是一个普通读书人为自己谋求更好生活、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公平途径。然而,这并非一开始所有人都能享受的机会。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最终发展成了适应统治者政治治理需要的科举制度。

在古代,早期的朝廷官员选拔更多地倾向于贵族,寒门子弟几乎没有为官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发生变化,从贵族世卿世禄制到汉代的察举制,再到后来的九品中正制,这一演变过程反映了统治者对官员任用和世家大族与寒门学子之间明争暗斗的关注。然而,这些制度初期对穷苦学子而言,机会依然有限。即使在察举制度中,大多数仍是地方大家族的子弟成为官员,而普通寒门学子的机会有限。

到了魏晋时期,官员选拔进入了九品中正制的阶段,这种制度使得士族对于官员的选拔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地方士族力量强大,他们通过选官制度迎合自身利益,大多数被选中的官员仍然是大家族的后代。寒门学子虽有机会通过试用考核入朝为官,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以大家族子弟为主。这种局面导致政治动荡,直至科举制度的诞生。

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逐渐成熟发展,从院试到乡试再到省试和殿试,形成了完善的选拔流程。院试入选秀才,乡试成为举人,省试通过成为贡士,最终殿试高中成为进士。范进就是通过省试中举,再在殿试高中,实现了从普通书生到进士的华丽蜕变。科举制度为寒门学子提供了更为公平的机会,使得他们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跨越社会层级,成为地方乡绅。这一公平的选拔形式不仅激发了广大学子的积极性,也加强了皇权的地位,摆脱了世家大族对官员选拔的控制。

尽管科举制度早已结束,但其选拔人才的方式在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现代社会通过各类考试选拔人才,如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等,人们通过努力学习和考试来提升自己的学历,实现更好的生活。这一方式虽然不同于古代科举,但其背后的思想理念却是相通的。我们现在拥有了读书的机会,通过公平的考试途径来追求自己的梦想。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eef66cd4c291b23fe13b8ffea12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