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晚上,河南武陟通报了一起“致1人死亡5人受伤”的中学踩踏事件。
根据武陟县人民政府网站发布的情况通报,2023年11月13日上午10时许,武陟县兴华中学初一初二部分男生在期中考试间隙如厕时,因上下楼梯发生拥挤摔倒受伤,涉及的学生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接受检查治疗。目前,1名学生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1名受伤较重学生正在全力救治,4名受轻微伤学生住院观察治疗、近日即可出院。
事发后,市县立即开展现场救援,组织省内医疗专家进行救治。调查组也已成立,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图源:武陟县人民政府官网
对此,有网友表示“为什么上个厕所都能发生踩踏”“这下课间十分钟更不让学生出门了”。
为何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楼梯,竟会变成危险之地?我们如何避免踩踏事故?
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发生踩踏事故?
容易发生踩踏事故的活动,在人群特点和场所特点两方面,都有些相似之处。
人群特点方面,主要体现在人群人流动线不畅。
什么因素会导致人流动线不畅呢?
首先,人群密度决定着人群行进速度。一般来说,人群密度越大,人群流动速度越低。学者Nelson 和 MacIennan曾通过研究发现,当人群密度在 0.54~3.8 人/㎡时为人群行进的最佳状态,人员基本可以根据个体意愿行走。而当人群密度达到 3.8 人/㎡及以上,个人就会被人群裹挟无法自由行动。
此次武陟县兴华中学事故发生时间,正是期中考试间隙学生如厕时,人员是有可能相对集中、密集的。还有网友指出,学校是否厕所数量太少,导致学生要急着去抢厕所,才导致事故发生。
其次,人群速度大小的变化也会影响人群流动。
活动中,人群速度一致能够提供相对的安全保证。而一旦速度忽快忽慢,加速或者刹车效应都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放大传递给后续人群,引发不明就里人员的骚乱,因而导致推搡和拥挤。
第三,人群流动的方向不同,也会造成人群流动的滞缓甚至紊乱。
有学者将活动时的人群流动划分为 6 种类型:同向流动型、对向流动型、交叉流动型、中心聚拢型、四周发散型和散漫无序型。经过模型推演研究发现,同向流动、四周发散和散漫无序(比如闲逛)相对安全,对向流动相比同向流动风险更大。
根据武陟县人民政府的通报,学生是因上下楼梯发生拥挤摔倒受伤,存在人群对向流动的可能。
更危险的是中心聚拢型(注释:人群向同一个点聚拢或散开),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发生踩踏事故。
而且,一旦活动人群的速度大小和行进方向发生不规则变化,踩踏事件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去年韩国梨泰院踩踏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就是人群行动动线的紊乱。
人群动线紊乱过程 | 图源:参考文献[2]
除了人群特点,有些场所因自身建筑特点也极容易成为拥挤踩踏事故发生的高危地。
最容易发生踩踏事故的,是建筑的“瓶颈处”,即建筑空间中供人员通行的狭窄位置,如建筑物出入口、楼梯等位置。此次武陟县兴华中学事故,正是发生在楼梯处。
究其原因,是因为“瓶颈处”会导致人群流量大量缩小,更容易引发人流阻塞滞留现象,是踩踏事故的高发场所。比如2002年12月,委内瑞拉加拉加斯某舞厅中庭着火,数百名正在狂欢的顾客纷纷涌向为数不多的几个出口,短时间内出口前人群大量聚集,无法疏散,人们相互踩踏,最终造成了47 死、12伤的惨剧。
而一旦发生人员拥挤踩踏,伤亡最严重的场所,是狭窄的小巷子或桥梁等两面封闭、两头进出的地方。
这种场所在人群众多时,容易形成成拱现象。
成拱现象指的是人群从大空间场地向比较狭隘的通道移动时,既有正面人流也有侧面人流,大家都拥挤着向通道,在通道口聚集形成一个拱形,此时人群拥挤力巨大,容易导致人员摔倒。
图源:参考文献[2]
在这种通道内一旦发生拥挤,两侧几乎无疏散通道,令逃生或救援难度剧增。
世界上发生过的那些死伤严重踩踏事故,几乎是以上几个人群和场所风险因素的叠加。
那么,学校或活动组织者能做什么最大限度规避踩踏风险呢?对于个人来说,一旦不幸身处拥挤人群中,又该如何自救呢?
如何避免踩踏事故,我们又如何自救?
百次善后不如一次预防。
面对踩踏事故,好的预防措施胜过一切。
如果是大型活动,组织方需要在设计活动时,避免活动吸引的人群构成过于复杂(即不要把活动设定为适合所有年龄的人群),否则会增大管理难度。而且,组织方应根据活动性质和规模,从建筑安全性、出入口数量和开闭情况、疏散路线和安全指示等筛选合适的举办场地。
有多少活动的场地符合要求?| 图源:参考资料[5]
其次,组织方要做好管理工作。
中国公安大学的曹旭对109起大型踩踏事故进行了案例统计分析,发现由管理因素直接导致的事故占比高达34.6%,总伤亡人数接近2万。因此,强化管理层面因素是预防踩踏事故,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一环。包括设立专职的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足量的安保人员,对整场大型群众性活动进行风险监控。以及对于场地里及周边的复杂地形,如台阶、坡道、道路瓶颈处等,应事先进行实地勘察,对存在较大风险的区域采取隔离措施,阻止人群通行,中风险区域增设安保人员,低风险区域设置提示、警示标志。
特别是出入口秩序维护,人群易在大型场馆的出入口形成拱效应,相互拥挤,如果不及时合理疏导人群,来自各方向的压力都会作用在出口处,容易进一步导致踩踏事故。
在出口处加一个障碍物,就能避免成拱现象 | 图源:参考资料[5]
必要时,可根据人群流量和现场管理水平,对人群采取限行、禁行、禁留等方式,保证交通的畅通性。
对学校而言,应考虑在某些特殊时间段内是否会出现人群密集的情况,如有必要,也可提前安排相关人员在“危险处”进行疏导、管理。对于学校存在风险隐患之处(比如厕所数量和位置设计是否合理,遇到人群密集的情况是否有应急管理方案),及早整治,等到悲剧发生后再补救,就晚了。
身处人群的个体也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能做的是:
在进入人员密集的活动场所后,先观察记忆安全出口的位置和疏散通道的方向,尽量避免进入不合格的活动场所。
一旦发现有大批人群涌来,要第一时间避开,怎么避都行,能爬到高处也可以(前提是保证安全)。如果已经进入人群,那么切记不要在人流中停下,更不要逆人流行进,不要贸然蹲下系鞋带、弯腰捡东西,要保持镇定并稳住重心,防止摔倒在地。
梨泰院踩踏事故中,有人及时爬到高处,躲过一劫 | 图源:微博@承包笑点视频截图
在人群异常拥挤时,右手握拳、左手握住右手手腕,双肘撑开平放胸前,以形成一定的空间,保持呼吸。
图源:参考资料[7]
如果不慎摔倒,应护住胸腔腹腔的重要脏器,侧躺在地,双手交叉、十指相扣,护住后脑和颈部,双肘向前,护住太阳穴。发现有人摔倒,应停止前行,大声呼救,告诉后面的人别靠近。
图源:参考资料[7]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的姿势好像挨打时在“抱头护体”,不太体面,但危险时刻当然是性命更重要。
在本次事故的相关微博下,有网友表示,发生了这次意外,以后是不是课间更不让学生出门了?
对于这一疑问,重点是,我们要解决和控制的是问题,而不是遇到问题的人。
参考文献:
[1]刘卿,曹庆贵,弭新.大型人员聚集活动的踩踏事故危险性定性模拟[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22,42(03):468-475.
[2]唐腾. 基于人群个体情绪值的人行桥拥挤踩踏过程仿真模型[D].云南师范大学,2022.
[3]卢颖,仇乐,吕希凡,姜学鹏.基于ISODATA的踩踏生成特征与集群风险关联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2,22(03):1459-1466.
[4]王蓝茗. 商业综合体拥挤踩踏风险评估研究[D].重庆大学,2021.
[5]曹旭. 大型群众性活动踩踏事故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20.
[6]雷红梅. 公共活动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9.
[7]科普中国整合自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韩国发生踩踏悲剧!收好这份安全提示,避免踩踏悲剧!
点击图片阅读 | 区长水上餐厅落水身亡,悬空玻璃有多危险?
点击图片阅读 | 东北的豪车里,多的是这个东西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