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经济就是体验经济。
经济的干和湿,是相对于理性和感性而言的。理性人,构成了经济物质化的一面,也就是干的一面;感性人构成了经济人性化的一面,也就是湿的一面。
《湿经济》一书中构建一个虚实结合的湿经济框架。如果把实体经济比喻成面,数字经济比喻成水,全书讲的就是如何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最后形成湿经济。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本书的结构。
《湿经济》这本书的结构有点像《周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当然就是指湿经济。二是构成湿经济的阴阳二极,一是虚拟,用比特表示;一是现实,用实体表示。
湿经济与虚、实,相当于太极和阴阳的关系。
在《湿经济》中,还隐含着一个“三”,由时间、空间、实物三个维度构成。由这三个维度,同现实-虚拟维度排列组合,将时间与无时间,空间与无空间,实物与无实物,组成一个2*2*2=8的矩阵,构成八个独特的宇宙,称为”多重宇宙”(multiverse)。
多重宇宙就构成体验存在的领域,其中的元素就构成了“体验的变量”。
由此形成对称的两个四章:
一组是基于现实的四章,包括本书第2-5章,分别是“现实:展示最丰富的体验”(由时间、空间、实物三个维度组合而成,以下省略“由……三个维度组合而成”)、“增强现实:强化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体验”(时间、空间、无实物)、“替代现实:创造真实世界影像的替代品”(无时间、空间、无实物)、“扭曲现实:与时间游戏”(无时间、空间、实物);
另一组是基于虚拟的四章,包括本书第6-9章:分别是“虚拟:策划最富想象力的体验”(无时间、无空间、无实物)、“增强虚拟:将物质带入虚拟”(无时间、无空间、实物)、“实物虚拟:在实物中实例化虚拟”(时间、无空间、实物)、“镜像虚拟:现实世界吸纳到虚拟中”(时间、无空间、无实物)。
前四章谈的,相当于面多了加水,讲体验如何将虚拟加入现实,使物化的世界变得更富有人性。
后四章谈的,相当于水多了加面,讲体验如何有赖于将现实结合入虚拟,使人性更好地在物质世界中得以实现。
这八章构成了全书的主体部分,其中贯穿的思想很象大乘佛教中的“色不异空”。
色指一切有形质、能产生“质碍”的东西(有点象最近发现的“上帝粒子”),即物体或身体。空指空无或虚无的状态、特征、性质。所以,“色不异空”大意是说一切物质现象与空无的状态没有区别。玄奘译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对于湿经济来说,现实这个“色”,与虚拟这个“空”,都不能绝对化。不能认为体验只存在于虚的东西,如文化产品中,实的东西中也存在体验,例如建筑体验;也不能认为体验只能用体来验,例如我们说“虚拟可能比真实更加真实”。说的就是体验具有超越经验现实的意义。
体验经济无论在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中同样可以存在。这就用体验之湿,统摄了心物二元世界。这有助于破除人们受经济人理性影响,将物质与情感对立起来的倾向,从而开辟出经济发展与人性结合的新天地。
湿经济是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描述的纯物欲经济的一个拨乱反正。
传统经济学把所有需求都降解为物质欲望,在实践中难免忽略人的高级需求的经济意义和带来的商机。《湿经济》告诉我们,人不光有物的干的一面,还有心的湿的一面,抓住人心湿的一面,可以把低附加值的温饱发展型低等经济,发展成高附加值的追求幸福快乐的高级经济。
接下来,我们需要理解这本书的实质。
本书在体验经济中,非常强调通过现实与虚拟的结合来把握体验。
读这本书如果只是想获得思想感悟,可以不钻进由“2*2*2=8”结构组成的复杂八卦阵中,而是反过来,将体验八卦阵,叠合为时间、空间、实物三重范畴,再简化为虚实二元,最终回到体验本身,也就是湿本身。
体验超越于主客体,这是它可以将主体方面的时间、空间范畴与客体方面的实物统摄于一体的基础。
本书多次提及这一点,指出:“体验真正在哪里发生?体验既没有位于物质实体,也不在数字实体中。它们只是创造了支撑。体验没有在现实场所发生,也没有发生在虚拟场所中。它们只是塑造了舞台。体验既没有在实际事件中出现,也没有出现在自动事件里。它们只是形成了剧情。体验在每个人内心发生”。
作者的实际意思是,体验既不可单纯当作心理,也不可以单纯作为客观对象,体验是心物二元的结合体,需要有一个结合主客体的框架来加以把握。
本书中,当提到无时间、无空间、无实物时,这个无,从意义高度看,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个无对应的应是异质性。例如,所谓无时间,不是指空无的时间,而是异质性的时间,例如在不同心情状态下,感觉长短不定的那种时间。
例如达利画笔下流淌的时间。这种时间,与康德、牛顿意义上同质、等长的理性时间是不同的。而所谓的有,如有时间、有空间、有实物,则都是指同质化的可由科学实证把握的时间、空间和实物。
湿经济的核心就是体验。对于体验是什么,一般人只是在常识范围内,凭感觉来理解。但体验实际具有新范畴的意义。需要从新文明的角度重新理解和阐释。
这样的体验,首先是一种意义现象。
本书把体验这种意义性的存在,置于心物之上的第三空间,指出:“第三空间是真正的全现实。”用基于体验的全现实,把现实与虚拟,也就是同质性的现实与异质性的现实,统一在了体验这种意义存在之中。本书对体验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体验这种意义性的存在,就是通有无的心体。它是一种可以支配价值的意义。
本书多次提到意义,强调体验就是“更吸引人、更有意义”。例如:“体验是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它让每个人都以个人与生俱来的方式投入其中”;“看电影、看电视、听电话、听广播、与他人交谈或者给别人讲故事,游戏,游戏中竞争比赛,甚至读书,前提是书中的词语在传达意义”;“寻求定制一切,从化身到与虚拟世界自身互动都要让它们有意义”。
可见作者已意识到,体验是对意义的追求:“除了机制和故事、美学与技术,无论你设计什么体验,都要明确接受目的,并且了解到,对你的体验这种吸引人投入的方法来说什么是有意义的结果”。
体验作为一种融心物于一体的行为,是表征意义的行为。那么,与之对应的意义本身是什么呢?它正是本书原书名所指的“无限可能”本身,无限可能就是指自由。
文 | 姜奇平
版权声明 |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不作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