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军事 作者:郝泽澳
第五代战斗机的发展,促进了各国对于“隐身化”空军装备的追求。一些具备一定军事工业水平的国家也开始尝试研发自己的第五代战机。韩国也不例外,近年来,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合作研发等方式,韩国拿出了一批较为先进的军工产品,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取得了一席之地。作为具备一定航空装备研制基础的地区性国家,韩国将目光转向了第五代战斗机KF-X的研制。
囿于技术水平限制等因素,韩国的第五代战斗机KF-X,最终演变为具备部分五代机特征的第4.5代战斗机KF-21。韩国也希望借KF-21项目,吸引外国投资,填补自身航空工业的相关空白,博得未来相关军售领域的一定地位。2010年韩国将KF-X与攻击直升机研制列为新世纪韩国航空工业两大重点工程,KF-X的地位不言而喻。而KF-21,就是KF-X的正式编号。KF-21将在下一步改进中由4.5代战机变为真正的第五代战机,并承担起未来“忠诚僚机”控制平台的试验工作。
2021年4月9日,第一架KF-21战机在韩国航空宇宙产业公司(KAI)下线。KF-21源自KF-X计划,而KF-X最早可追溯至2001年。KF-X的最初目标是研发一款性能超越“阵风”与“台风”战斗机的隐身战机,这个过分空洞的初衷严重拖延了KF-X的进度,受制于技术储备不足与资金匮乏,KF-X的项目进展一度中止。2014年,韩国国防部重启该计划,2016年1月,作为韩国“国防自主”的一部分,KF-X项目被韩国军方提上日程。KF-21是韩国军方授予KF-X机型的正式编号,其重要技术细节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进行指导,韩国军方、韩国航空宇宙产业公司与印尼政府承担相关研发费用。目前,KF-21项目已有四架原型机完成组装。原型机将于2022年6月开始试飞,2026年开始量产,最终服役年限不早于2027年。
作为一款对标五代机的产品,KF-21的技术指标源自韩国空军的KF-16,却大幅超越了KF-16。虽然该机并没有实现完备的五代机功能,但是在一些细节上实现了对“阵风”战斗机与“台风”战斗机的超越。
KF-21之所以被称为4.5代战机而不是第五代战机,很大程度上源自其设计:受限于经费问题以及韩国自身科研水平限制,韩国在该机的研制上做了一定取舍。首先,KF-21并未采用第五代隐形战机普遍采用的半埋式进气道设计,而是采用了未经隐身处理的加莱特进气道设计,正面隐身性能大打折扣;其次,为确保科研进度,第一批KF-21放弃封闭式弹舱,采用半埋式设计,半埋式弹舱设计无疑对其隐身性能和气动外形造成一定影响。KF-21大幅参照了F-22与F-35的设计,该机的气动外形神似F-22,座舱盖类似F-35。直接套用F-22成熟气动外形,节省了相关风洞试验的时间与隐身化设计的探索,却带来了KF-21抄袭的恶评。不过,这种“借鸡生蛋”的套路却保证了KF-21具备一定的隐形能力,其雷达散射截面积(RCS)小于F/A-18E/F“超级大黄蜂”与“阵风”战机。未来,KF-21的改进型将摒弃半埋式弹舱,实现真正的隐身设计。
作为一款中规中矩的双发中型战机,KF-21的体积并不大,机长16.9米、翼展11.2米的KF-21要小于韩国空军的F-15K战机的体积。按照韩国航空宇宙产业公司的数据,KF-21最大起飞重量25.6吨,最大外挂能力7.7吨。这一数据略小于美军的“超级大黄蜂”战机,而KF-21在体积上与其并无太大差距。为确保KF-21的机动性,韩国航空宇宙产业公司为其选择了通用电气公司F414-GE-400发动机。F414-GE-400发动机性能优越,单台推力约为97.9千牛,推重比超过9,是“超级大黄蜂”以及瑞典“鹰狮”战斗机的动力来源。尽管KF-21项目存在超重风险,凭借两台F414-GE-400的充沛动力,KF-21这样的4.5代中型战机依旧可以保持较为灵活的机动性。KF-21具有第五代隐身战机所拥有的先进电子设备: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红外跟踪设备与光电跟踪设备。KF-21大量采用了韩国空军的现有装备。其中,KF-21的敌我识别系统即源自KF-16的同类装备,未来,韩国将继续完善电子装备的设计与使用,实现电子系统的完全国产化。
KF-21的最大特点,便是广泛引入海外技术。KF-21自身即是诸多国外技术的杂糅,其发动机便来自美国。韩国空军还为KF-21选择多款西方先进武器,诸如欧洲“流星”空对空导弹、美国AIM-120与AIM-9均为KF-21的潜在选项。KF-21还计划搭载“金牛座”防区外武器以提高对地打击能力。除了武器系统,KF-21还在弹射座椅等关键系统上大量采用西方成熟型号,确保了进度。KF-21的整机研发受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指导,具有浓浓的技术外援气息,KAI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合作可追溯至F/A-50战机研制时期,KF-21则是这种关系的又一次体现。海外技术引进是保证KF-21研发效率的重要手段,未来,韩国将逐步引导韩华、LIG Nex1等本土企业开展对相关子系统的研发,实现航电设备的国产化。目前,首批KF-21的韩国国产化率达到65%,第二批的国产化率将达到80%。
韩国研制KF-21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源自自身国防需求、国际形势与瞄准国际军火市场目标的结合。
韩国空军目前拥有235架F-4E、F-5E战机,这些服役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战机已不能满足韩军作战需求,日益老化的机体临近寿命周期,安全性能存在极大隐患;主力的F-15K和KF-16数量较少,难以在未来的冲突中独当一面;新引进的F-35在运用上受制于人,何时真正形成战力仍是未知。韩国空军需要一款能够大量装备的自研战机,这款战机既具备一定的先进技术,能够在未来的更新迭代中紧跟隐身空军的潮流,又能以较为实惠的造价实现大批量装备。更为重要的是,KF-21由韩国自产,既能够提高自身航空工业水平,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美国的依赖。KF-21蕴含着韩国对“国防自主”目标的追求,也体现了韩国的政治野心:对韩国这样的小国而言,一款自主研制、性能尚可、能够出口海外的先进战机是极好的政治宣传工具。KF-21对韩国空军与政府的意义显而易见。
KF-21也是韩国面对复杂国际局势的产物。除朝鲜外,东亚地区的第五代隐身战机竞赛已经愈演愈烈,日本的F-35A战机已经批量服役,未来日本海上自卫队将在其直升机航母上装备F-35B战机。与日本相比,韩国的F-35A战机在数量和使用上都显得力不从心。韩国的F-35A运用受制于他国,无论从制造和升级上都需他国参与:韩国国内并无F-35生产线,所有订单均需万里之外的德克萨斯州沃斯堡工厂进行制造;韩国本土企业也没有F-35的升级授权,升级工作需外国进行。而亚洲唯一的F-35A生产和升级工厂位于日本的名古屋,依照韩国与日本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亚洲地区升级F-35A难上加难。除了与日本的紧张关系,韩国仍需保持对朝鲜的绝对空中优势,近年来,朝鲜在先进防空系统的研发上取得一定进展,在朝鲜“2021国防发展展览会”上,朝鲜便展出了一款采用双脉冲技术、新型制导技术的防空导弹,这对于韩国空军的常规型号战机而言无疑是极大的威胁。韩国空军急需扩充自己的第五代隐形战机机队,以实现对朝有效威慑。KF-21及其后续改进型号,将完成这一构想。只有拥有自主研发的战机,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做到不受制于人,即使战机性能并未完全实现预期目标,只要拥有完整的生产线,战机便能源源不断地进行改进与补充。
KF-21还蕴含着韩国发展本国航空工业的期望。韩国的军事工业发展较晚,最初韩国的军工产品以国外技术的排列组合为主,技术水平较低。在持续生产中,通过对引进的西方产品的国产化替代,韩国逐渐实现了武器国产化率的提高,并达成较为合适的技术指标。对于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小国而言,引进-吸收-国产化的路线,节省了相关技术研发时间和成本,实现了渐进式的质变。在此过程中,还积累了一定的技术。首批KF-21战机上采用西方设备,在后续批次的同类战机安装同类型国产装备,以循序渐进的手段实现国产化,是一种控制风险、促进自身国防技术发展的好办法。韩国的军火装备也体现了这种思想。不过,KF-21战机的部分制造技术仍需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专家进行指导,所需的F414-GE-400发动机仍要由美国出口,这二者是KF-21实现完全“韩国化”的最大阻碍。
目前,KF-21的首批6架原型机仍在紧锣密鼓地装配中,原型机的试飞、地面测试工作将在今年完全展开。韩国空军计划首批装备120架。随着KF-21的后续改进,未来会有不同批次的KF-21继续入列,预计第二批次的KF-21即可具有封闭弹舱。
KF-21定位之一即是瞄准国际军火市场的隐形战机需求,因此,该机对于急需获得战机却又受政治经济限制无法获得F-35的国家而言无疑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选项。诸如印尼、埃及等有一定韩制武器使用经验的国家很有可能进口KF-21,而KF-21也有可能与韩国的政府贷款等选项捆绑,在政治上获得一定优势,未来,KF-21将与诸多出口型五代机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