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的关羽,许多三国迷都是他的粉丝。在《三国演义》当中关羽几乎是整本书的第二名将——第一是吕布,这个没得比。而且因为“三英战吕布”的故事,也奠定了吕布不可单挑的“游戏规则”。除了吕布之外,关羽真的几乎在三国当中无敌了。他能文能武,即便是曹操都被他吓得迁都——这是历史上的真事。
不过,事实上的历史却并非如此。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真正能够克制关羽的三国名将,并不是一介武夫吕布,而是另外两个人。吕布在《三国志》当中只能算是一个莽夫而已,虽然他的武力在《三国志》当中也很高,但是却并没有三英战吕布的情节。而且在领兵打仗、料敌制胜方面,他差关羽太远了,所以他在199年三国还没有展开的时候就早早地出局了。
真正能够克制关羽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在武力勇猛上克制了关羽,一个则是在料敌制胜上面克制了关羽,两个都不是吕布。谁能够在武力勇猛上克制关羽呢?他就是曹操的大将徐晃。之所以说徐晃是在武力勇猛上克制了关羽,是因为他确实凭借自己过人的战力打败了武艺高强的关羽,可以说打得关羽狼狈而逃:
“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
这是《三国志》当中关羽得记载,大约还是有些对关羽得败绩用“春秋笔法”的。在徐晃自己的传记当中就写得比较直接了:“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关羽亲自领兵和徐晃硬刚,最终还没有顶住徐晃,甚至被徐晃打得溃败。不然怎么会出现“或自投沔水死”呢?
徐晃大败关羽这件事,不仅仅给关羽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还给曹操留下了深刻印象。曹操自己这么说:“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馀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
因为这一战,曹操直接把徐晃评价为远超孙武的军事家了——当然,我认为这有点儿夸张了,但是也足以见得徐晃的厉害之处。正是徐晃对关羽得这一波“迎头暴击“,使得关羽对曹操得战局从一片大好变成了急转直下。而这个时候,一个在料敌制胜方面超过关羽得名将出现了,他就是吕蒙。
关于吕蒙,大家可能知道不少成语,比如“吴下阿蒙”、“士别三日”。从这几个成语大家也可以看出来,吕蒙跟关羽一样,是个爱打仗的“文艺青年”。历史上,会读书的猛将往往都比不会读书的猛将猛得多,而吕蒙正是这样一个学会了读书的猛将。他对关羽得一举一动都预测得很精准:
“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
首先,吕蒙通过装病,直接消除了吕布的戒备心,然后在等关羽和曹操死磕。这也是作为一个名将的最基本原则:一定不要跟一个最凶猛的敌人硬刚,最好是先让他自己跟一块石头撞一下,然后再趁火打劫。吕蒙大约是读了书的原因,就把这个原则应用得很好,等到关羽被曹操大败之后,他又用起了名将的第二原则:
“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舳舻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至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
总结起来,名将的第二原则就是:不管敌人有多么虚弱,我方都要跟他玩阴的,绝对不和他正面对对碰。吕蒙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关羽本来就被曹操这边搞得晕头转向了,而吕蒙还偷偷摸摸的阴他,他根本不知道有这回事,然后整个家眷、大后方、将士都被吕蒙给活捉了。这个时候关羽基本就是吕蒙手到擒来的对手了,不过他把功劳留给了孙权:
“权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荆州遂定。”
可以说,在料敌制胜方面,徐晃处处先关羽一步,关羽一点儿反抗的余地都没有。而且吕蒙还能做到“事了拂衣去”,把活捉关羽的功劳留给别人,可谓是一个聪明至极的武将了。所以《三国志》作为以魏国为正统的史书,在评价吕蒙的时候也是不吝啬溢美之词,陈寿这样评价吕蒙:
“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孙权之论,优劣允当,故载录焉。”
由此可见,徐晃和吕蒙,一个在勇武上面克制关羽,一个在料敌制胜方面克制关羽,他们才是关羽真正的克星,远超那个武夫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