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43斤女大学生吴花燕的故事经媒体报道后一度引发许多关注,近日,吴花燕不幸离世,几天来,对于其去世原因、慈善捐助是否规范等,社会质疑纷纷。
追问的一大焦点是捐助失序,如有平台为吴花燕筹得总额达100万元的善款,但实际交到其手上的仅有两万元等等。此外,此前关于吴花燕的报道也被指存在不小偏颇。随着越来越多事实浮出水面,人们逐渐发现,许多对吴花燕生活的描述过于偏激、夸大、不实。事实上,吴花燕本人生前也曾因媒体对自己的失实报道而感到不开心,坦言因此承受巨大压力。一个个“反转”,极大消磨了公众的爱心和耐心。
一起吴花燕事件,暴露出民间捐助、官方公益乃至新闻伦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该事件的处理恐怕不能当作个案回应质疑了事,需要在制度层面上做更多反思。
一方面,媒体行业自律需要不断完善。没有健全的事实,就不可能有清晰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在“后真相时代”,公共情感、价值共识一直遭遇着真实滞后乃至缺位的考验。网络之上,随手一搜,悲情营销的求助信息比比皆是。在一次次辟谣、反转中,正义感被无意或恶意消费,爱心潮水也时常逆流,甚至使社会深陷“狼来了”的信息传播困局。
因此,新闻在快进,但事实马虎不得。传播者可以求快、求量,但必须跑在“事实”这一基本轨道内。
另一方面,慈善也需要制度保驾护航。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发达,网络慈善与救助飞速发展,但与之对应的许多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尽管有着“冰花男孩”这样互联网援助的成功案例,但互联网的开放特性,让许多网友不再是“一捐了之”,而是习惯性地拿着“放大镜”检视自己的爱心究竟有没有落到实处。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慈善机构经不起这样的审视。民营公益事业翘楚“水滴筹”被发现“扫楼”筹款、按单提成;官方老牌公益项目“春蕾计划”被曝不尊重捐助者意愿,涉事机构不专业甚至任意而为是原因,但没有更上一级的强力制度约束才是问题频出的关键所在。慈善机构如何更好地被监管?违规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如此等等,都需要更扎实的制度给出答案。
善良需要呵护,制度务须健全。从信息传播到项目运作,为慈善事业全链条上好制度阀门,给每一分善款配上“安全锁”,爱心的火种才能健康传递。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长安观察出品,首发在今日头条平台。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_vhqW8BUQOea5Owp9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