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HiFi误区
原创: Genieli 精灵电脑科技
大部分发烧友认为 “不能真实还原出现场录音的音响系统” 并不HiFi,他们对这个真实的定义要求很高,无论“声波、力度、回响”都要求一模一样。简单概括就是1:1克隆出来的声音才HiFi。
广东音乐《匠心》《传承》录音现场
那么对于现在的CD音响系统要求还原出“真实”的声音,能达到要求吗?为方便大家容易去理解,带着问题我们以图像为例来列举分析说明。
如上图,我们看到一个场景便用摄像机记录下来,回家便可以在屏幕观看了。声音也一样,现场收录完毕后回家可以用音响系统重播。
现在一台4K专业摄像机它能记录4K的色彩,然而再传送到家里的电视播放,由于屏幕色彩的限制图像被压缩后可能就只有2K或1080P的色彩效果了!众所周知压缩过的图像会变模糊与原图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就算用现在最先进的3D摄影技术也只是多角度的8K色彩场景,为此要求1:1克隆方式记录下一个图像场景是不可能的,至少以现在的科技做不到。
声音也一样,就算是录音棚记录的声音,最高规格的也就是64位32Bit的量化文件。但制作成CD声音就会被压缩,再到音响系统播放时就只有16Bit的效果了。压缩过的声音就像压缩了的图像无法还原,CD与原音对比细节少密度薄缺少了原音的质感。所以我们首先要理解,在家重播的声音场景绝对不会是1:1的原音。
为此,不得不承认这个收录与重播的过程损耗相当大,当前的CD系统根本无法满足音乐爱好者的听音要求!
对于图像的还原,我们给出的定义是“不变形、曝光度比例正确、有空气感”这就算是一幅好图像了,而置于色彩浓淡,光一点暗一点请自行调节!那么电视台又如何保证在低像素下能够有更好的画面感呢?这就需要美术指导的前期布置与后期配色了。有美指的电影与电视剧画面带有几分艺术感,能让眼睛看着更舒服。
于此类推,那么在终端对于声音的重放也一样,整个声场的轮廓不变形,每个乐器的发声比例与原音成正比,乐器定位准确就够了。录音前期的配乐与后期的混音做好了,就相当于给声音做了美术指导;能让整体声音重放时更加和谐好听。
终上所述,图像的颜色就好比声音的音色,图像的光亮度对比度就好比声音的力度。
那么我们在终端重播图像时既然能接受带有几分色差的图像艺术!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充许音响有音色的差别呢?
在重新发烧的路上感谢遇见了李小沛老师,李小沛老师是国家首席录音师。他善意的提醒我们“做音乐要用工业的线材,只有工业标准做出来的东西才能得到最大的平衡,才能被广泛的认可”
而我们听音响是在欣赏音乐。不要一味追求某种声音,而陷入难以自拔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