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盗墓笔记》、《鬼吹灯》等剧的热播,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名词也广为人知了,都知道这是对盗墓者的称呼。但大家知道吗?这在历史上其实是正式的官职,首创者就是三国牛人曹操。
说到这挺佩服曹操的,史上盗墓的人很多,基本都是偷偷摸摸小打小闹,他却是成规模、成建制的盗墓,还为此专门设立了官职,通过盗墓养活军队三年。“东陵大盗”孙殿英和他相比,只能算是小字辈。
最早公开揭露曹操盗墓的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当时他在袁绍帐下担任主薄的职务,也就是专业秘书。官渡之战前,袁绍命其书写征伐曹操的《讨贼檄文》。
古代就是这样,讲究一个师出有名,正式点的开战前还得下檄文,历数对方的种种罪过,把己方说成代天伐罪,立于道德制高点上,然后才开打。
这点很像美国的小布什收拾萨达姆前,由国务卿鲍威尔在国会上举着一支装有白色粉末的小试管,当作伊拉克藏有大规模生物武器的铁证,为美军行动的合法性造势宣传。至于那支白色粉末,普京直接调侃为“鲍威尔的洗衣粉”。
陈琳的这篇檄文,就把曹操骂得狗血喷头,从他的出身骂到他的品性,把他过往那些黑材料都翻出来批判,言词如刀,白的说成黑的,坏的说成好的。立场不同,陈琳也就没那么公正了。
据说曹操本来犯着头风之疾卧床不起,看到此文气得半死,倒起到了“以毒攻毒”的作用,头都不觉得疼了。
不过,陈琳虽然站在袁绍的立场上,骂曹操骂得句句见肉、字字入骨,但文中提及的事情历史上一度都认为是确有其事,比如曹操盗墓养军。
说起来这也是乱世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并非曹操首开的先河。两汉交际赤眉军盘踞长安期间,就曾明着盗掘吕后的陵墓寻找金银财宝。
东汉末年就更多了,董卓把汉武帝的地宫给撸了一遍,据说诅咒董卓不得好死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的童谣,最早出处就是来自武帝地宫。
还有东吴的孙权,也在江南境内四处发掘南越国的大墓,还把长沙王吴芮的坟给刨了,里头的金银财宝用于填充军饷豢养军队。
那么,曹操盗的是谁的墓,竟能养活军队三年?
陈琳说得很清楚,被盗的倒霉蛋是西汉梁孝王刘武。
刘武可不是一般的藩王,他是汉景帝景帝唯一的同母弟,母亲窦太后对他十分喜欢,甚至想让汉景帝百年后传位于他,动不动就赏赐一大堆金银财宝。
刘武的封地梁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是窦太后为他精心挑选的好地方,土地肥沃,经济发达,史书上的描述是“膏腴之地、百姓殷富”。一句话,刘武是汉朝大富豪。
后来汉朝爆发七国之乱,刘武坚决站在兄长这一边,死守粱都,拖住了乱军的步伐,为朝廷平乱争取了宝贵的时间,跟周亚夫一样立下大功。
没啥建树时刘武就已得母亲和兄长的疼爱,现在立了功更是不得了,各种赏赐不计其数。他外出时打着兄长赐予的旌旗,随从千乘万骑,排场不比天子小。
景帝记着他的功劳,不怪他越礼,在他上书留在京城时也同意了,还许他入宫同乘步辇,出宫则同车游猎。窦太后就又动了让他继承帝位的心思,但景帝自家有儿子,再疼弟弟也不可能超过儿子去,那不合常理。
在母亲的撺掇下,哪怕刘武本来没野心,这么一来也有了。他对建议立刘彻为太子的大臣极为怨恨,竟暗中派人刺杀。后来事败,窦太后依然护着他。
景帝虽然在母亲的斡旋下不计较此事,其实心里已经对他不满。哪天窦太后去世,刘武说不定会遭到清算。但他后来患上热病,死在了窦太后之前。
人死为大,景帝下令厚葬。窦太后更是悲痛欲绝,恨不得搬空宫室给心爱的小儿子陪葬。粱国本就富得流油,又有皇帝和皇太后的赏赐,刘武的陪葬品数不胜数,在整个汉朝都排得上号。
所以曹操盗了他的墓,就如同发了一大笔横财。据陈琳的描写,当时曹操亲临现场,带着士兵们“破棺裸尸,掠取金宝”。
吃过盗墓的甜头,曹操便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位,让他们独领一军专职盗墓。陈琳说这些人所过之处,没有坟墓不被挖掘,墓主裸露在外,极为骇人。
这可就有点夸张了,他们总不能逢墓必盗,肯定得挑拣一番,选有价值的才盗。普通小民的坟墓,挖开也得不到什么。
但这只是前期,后期曹操的地盘越来越大,士兵也越来越多,再靠盗墓肯定是不行的。统一北方后大力发展农耕经济,施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军费的问题,盗墓这勾当也就放下了。
曹操在此事上吸取了教训,知道自己活着的时候盗墓不少,杀人也太多,于是临死前下令造“疑冢72座”来迷惑外界,为的就是不让别人有样学样也来刨他的坟头。
到了他儿子曹丕手里,更是下令提倡薄葬,反对秦汉以来掏空家底的厚葬,死前一再强调不许陪葬金玉珠宝,更是废除了据说能让尸身万年不朽的金缕玉衣。
陈琳对曹操的指控,根据现代考古发掘研究,被证明是“栽赃陷害”。因为梁孝王刘武的墓发掘时,完全是好好的没被破坏的状态,还出土了车马饰件、兵器、玉器、绢等各种文物2000余件。
但就此认定对曹操盗墓夺宝的指控是子虚乌有,现在也没办法去确切求证。由于年代的久远,估计只能当成一笔糊涂账了,反正曹操“托名汉相,实属汉贼”,把一些帐算在他头上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