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补习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骄傲,每个人都有一座要修好的桥 | 观影

2019-07-20   费勇修心课

最近,看了一部片子《银河补习班》,说实话期待值有点放高了,所以看完后,我就在想,算了,不写它了。

可是晚上刷牙的时候,突然想起自己曾是一个因为写作被看见的人。如果没有那么幸运,遇上四年级的那位班主任,如果没有她那么相信我,可能我还是一个小透明,一个小哑巴吧。

于是,我改变了主意。可能它不是一部让我惊喜的作品,但的确用心,值得一说。

说真的,我的成绩也是从我相信自己,才开始慢慢变好的。所以,我赞同片子说的:

对于孩子,要先相信,才能看见可能性

它和《垫底辣妹》有些像,反思教育,因材施教,宣扬一种不抛弃,不认输的精神。

比如“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

又比如:“人生就像射箭,梦想是靶子,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这句话听上去很有哲理,但我保留意见。我见过不少人,他们都没有梦想。有的退休了,还是没找到自己的天命;有的忙忙碌碌为生计拼搏。你若去问小朋友,他们的回答总是科学家,数学家,艺术家……但那未必是他们真正的梦想,只是听多了家里人的期许。

我的疑问是,梦想很重要,但在没有找到梦想前,拉弓真的没有意义吗?

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容易找到自己的梦想,也不是每一个梦想都会保持不变。我们中的大多数注定要在一次次试错的旅程中去发现心之所归。

想好目的地很重要,但如果你已经思考了太久,还是没有方向,那就先大胆的往前迈吧。或许走着走着,就有了光。

不过,电影同时也指向了当下亲子关系的一个问题,就是家庭教育中的父亲缺位

电影中,邓超饰演的爸爸因为自己设计的东沛大桥塌了,便进了监狱。等他出来时,孩子已经是一位吊儿郎当的初中学生。

有两个情节,很戳课代表的心。就是父亲开心地接儿子回家,儿子一路狂奔,把他甩开,然后躲在弄堂里。后来父亲找他时,他一遍又一遍用自己毫无力道的双手一拳拳打在父亲的身上,捶出来的都是委屈。

还有就是他们重回老家时,儿子站在过去量身高的地方,一遍又一遍地说,爸爸,你看我长高了这么多。而爸爸一直没有回应,他处在恍惚中,自己印象中的孩子和面前的这个孩子仿佛无法重叠。错过,即是遗憾。

就像片中的父亲,很多时候,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疏忽了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几乎把教育,完全寄托到了学校身上。可我们埋怨统一化的教育时,也要考虑到一个班上那么多人,老师怎么可能每一个都因材施教?

教育不单是学校的责任,父亲母亲同样不能缺位,这大概是导演想要我们去反思的一个问题。

但其实,我最爱的一个片段,是马飞终于成了航天员时,父亲来找儿子,很高兴地告诉他,当年的案子可以沉冤得雪了。可那时,儿子为了自己的荣誉,希望父亲不要追究过去那件事了。

父亲低头沉默了许久,他说:我是一个很骄傲的人。儿子没听清,父亲又抬头,一字一顿地说:

我其实是一个骄傲的人,就因为这座桥,我这辈子都抬不起头了。每个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桥,把自己的桥修好,是最重要的事。

然后,父亲就落寞地走了,背对着儿子承诺不会阻碍他的远大前程。

对了,他还说了一句:我一直以为我的教育是成功的,原来,我的教育是错的。

父亲的形象,在那一刻真的好心酸啊。儿子觉得,自己的光荣也是父亲的光荣,那座大桥就算翻案了,除了父亲自己,也没人在乎,何必翻出陈芝麻烂谷子的事。

他很成功,他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但他可能还不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份的骄傲。

儿子可以上天,这当然是作为父亲的骄傲。可是有机会抬起被压了十几年的头,那是他作为自己的骄傲啊!

那一刻,马飞何尝不是用亲情绑架自己的父亲?

不过前面讲过,我自己也纠结了一段时间,不知道这篇文章值不值得写,因为电影讲述的故事,实在是有欠缺的。

演员们都是到位的,电影想要探讨的教育以及亲子问题也是有意义的,片子不乏闪光点。可问题在于,一部想要落到实处的电影,在有些情节的设计上让人觉得尴尬,不现实,浮于表面。

因为父亲的教育以及信任,马飞的人生简直就和开了挂一样,一路上天。

举两个例子:马飞爸爸顶着要被退学的巨大压力,带着儿子逃学大半个月去看祖国的大好河川,人家可是一个还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孩子啊,校有校规。问题是,人家就这样,还从年纪倒数考了年级前65。在这期间,除了一句,我们白天旅行,晚上复习。你很少看到他真正的努力。如果这一切这么容易,那置学校里那群又聪明又刻苦的孩子于何步呢?这个对比烘托,太理想主义了!

不过这点,我勉强还是可以接受的。我最纳闷的是,为了让马飞不至于被退学,老师居然惊人发现他离年级前十只差了20几分,原因是他的作文被打了零分。作为一个接受了这么多年教育,参加了那么多场考试的人,作文满分我只见过一两个,零分至今未有。作文写得再不好,是有安慰分的。在电影里,教导主任妥妥矮化成了应试教育的一个符号。

太多刻意的巧合和运气,故事也就失真了。

夸奖这部电影的,几乎都在渲染本片的泪点和匠心,可什么时候,热血和眼泪成了我们评判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标准?

人之为人,都有着共通的脆弱,那些生离死别的痛点,是很容易打动观众的。可感动过后呢?

我们太健忘,一遍又一遍感动,一遍又一遍痛。

有好的想法和创意,这很好。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故事为基础,那些台词听上去就像喊口号。

如果故事讲得还没道理漂亮,只有金句迭出,那就是电影语言的失败。

这部片子,同时也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内核,就是“永不放弃的希望”。

这部片子的一个硬伤,就是过分的理想主义。从不认为理想主义有错,电影就是造梦的。

可是后者,明明也是在造梦,却一步一步培养出观众的信念感,是因为除了感动,它更让你相信:希望不是现实,希望创造现实

这的确是好莱坞电影,让人不得不服的一点。观众们乐此不疲地看着他们

如何把英雄的故事放置于凡人之间

又如何让英雄飞离凡人的世界

最后,如果你看了这部片子,欢迎来留言区和课代表讨论哟

编辑 | 雯婷

配图 | 选自《银河补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