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福州地方特色,福建省陈氏宗祠

2019-12-12     视觉秀旅游

陈氏宗祠,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建于明代,原为家庙。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改建宗祠,雍正五年(1727年)重修,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清代刑部尚书陈若霖出资重建。1993年再修,1992年11月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宗祠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作为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该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一进由门楼、披榭、天井组成。门楼为牌楼式建筑,穿斗式木构架,悬山屋顶,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二进由披榭、天井、大厅等组成。大门上有许多'南元'、'馆元'、'进士'横匾,还有左宗棠李鸿章等名人题匾、题联。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很有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


螺江陈氏最早是陈广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从新宁(今长乐玉溪)迁来,“吾螺之分支于陈店而上溯玉溪”(陈宝深语)。至于其远祖世系,则无从稽考,便独树一帜,取居住地名而称“螺江陈氏”。以陈广为开基祖。广号巨源,明赠征仕郎。传孙五人:曙、暄、映、晔、暎,是为恭、从、明、聪、睿五房之祖。

再传而长房又衍为三派,合之为七房。后代子孙以此七房为祖,繁衍生息。“江山代有才人出”,仅从明朝至清末,就出了二十一个进士,一百零八个举人,可谓人才济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后期陈承裘父子四进士,陈宝深兄弟六科甲,真是占尽风流。陈氏子孙中,最为著名的人物,清代的有陈若霖,清刑部尚书,精于律学,善于办案;陈宝深,清末著名教育学家,官至太子太傅,补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和弼德顾问大臣。现代的有中国海军第一任轮机中将陈兆锵;侨梁公路建设专家陈体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之夫人陈意映等等。螺洲陈氏宗祠,其大殿为悬山单檐,屋构为穿斗式贺构。正中置放着大供桌,供桌后为大型神龛,供有列祖列宗神牌约1000余面。大厅为道光皇帝在陈若霖70岁生日时御赐的“福寿”大字匾牌,可谓皇恩浩荡,隆宠有加。


 陈氏宗祠,给人印象最深的特色有三:其一牌匾联对多,这里的匾联多达一百余幅,且多为名人题咏及御赐之作。如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程序等人题辞,给祠堂添色不少。其二为青漆白壁,显示出为士大夫府第,名门望族。其三,大殿中高挂灯笼的灯杆放置于“紫微銮驾”主梁下之外侧,这与其他屋宇架构有所不同,寓意着宗族子孙只有向外发展方更有前途,显露出建祠祖先的远见卓识。

  有清陈若霖修、道光元年刻本《螺江陈氏家谱》,及民国21年(1933)续修排印本《螺江陈氏家谱》等谱牒。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XIn924BMH2_cNUgppH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