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276年。
对明朝的评价,历史学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历史爱好者的评价更是“千人千面,迥然不同”。
对明朝历史,比较常规的评价是:明朝是继汉唐之后黄金时期。明代无汉之外戚之乱、唐之藩镇之忧、宋之岁币之耻,号称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清朝官方评价明朝为“治隆唐宋”、“远迈汉唐”。说实话,清朝官方著史能对前朝如此评价,已经算是非常褒扬了。
出生于河南开封的著名作家柏杨,在台湾的狱中写下的《中国人史纲》,对明朝的评价比较极端,他认为明朝时中国历史上的“大黑暗时代”。
当年的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可谓是公认的明史专家。对明朝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还谈到了学术界争论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他所著的《明朝三百年》可谓是解读明史的权威之作。不过令人感到吊诡和遗憾的是,最后也是命运多舛,因其所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被残酷批斗,最后不得已在狱中自杀,家破人亡。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到:“《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这段话可视为毛泽东对明史的整体印象和基本评价。
明朝历史上有记录的名正言顺的十六个皇帝,读过历史的朋友可能也都会有这样的印象,除了朱元璋和朱棣还有些文治武功以外,其他的皇帝一个比一个不靠谱,甚至非常昏庸奇葩,有几个死的也不明不白的。总之,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明朝多昏君。
因为昏庸而出名的皇帝,明朝确实出的比较多,比如万历皇帝朱翊钧。
万历在位年数48年,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但是这并不是他“闻名于世”的原因。
万历之所以被很多非历史爱好者所知,可能更多的因为当代一本书而“走红”——《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作者是美籍华人黄仁宇。英文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中文本问世后,获得如潮好评,成为众多作家、学者、企业家、高校师生的案头必备书,并入选《新周刊》和《书城》"改革开放20年来对中国影响最大的20本书"。
其实这本书,在一些不是很喜欢历史的读者眼中,以前并不是很出名。我第一看到这本书,是在图书馆的一角,从它的崭新程度看来,借阅量并不大。从书名上看,我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在写万历不上朝的十五年的事儿。后来看后才知道,是写得具体的一个年份——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历史上所发生的一些不起眼的事件,以及对后来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深刻影响。
后来得益于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热播,把这本书带火了。
有趣的是,为什么是万历十五年?
东西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在同一年,努尔哈赤开始在东北崛起,吞并建州女真哲陈部。就在同一年,西班牙开始派兵出征英吉利,东西方的差距也正式拉开。
那一年,受张居正管教了10年的万历皇帝,终于开始放纵自我。他终日沉溺于酒色之中,对于朝中大事渐渐不再过问。后来患了足疾,干脆不上朝了。朝中官吏对他横加指责,万历皇帝也不予理睬。
这一年,是万历与文官集团对抗失败的一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他后宫佳丽三千人,偏偏钟意郑贵妃,爱母及子,想立太子为朱常洵。可大臣们却坚持立长不立幼,强迫他立了朱常洛。万历为此罢朝,和大臣们整整干了十五年,也没有遂了自己的心愿。万历又不够心狠,只能做出这种无声的抗议。
那一年,申时行成为首辅已经是第4个年头。他没有张居正锐意改革的勇气,也不愿与宦官、朋党争锋。他看出了明朝的颓势,却无力挽狂澜之力。他只想着安稳退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万历皇帝被前一个首辅张居正的教导下,毁了三观,而明朝在申首辅的维持下,止步不前。
那一年,嫉恶如仇、廉洁一生的海瑞病逝了。他一生为国为民,与贪官污吏斗了一辈子。正当大家以为这股清流能净化官场风气时,他离开了。一些正直的官吏失去了信仰,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要走下去。而贪官污吏再次对百姓露出了獠牙。
那一年,英勇无敌的戚继光去了。他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天才,更是一个优秀的军事统帅。原本他可以为明朝开疆拓土,但统治者需要的却只是一个能打胜仗的将军。明朝只要在国土上打胜就好了,不需要你做额外的工作。也正式他的离去,让明朝失去了在军事上领先的地位。
万历皇帝虽然执政长达48年,但是越干越无趣。天天和他打交道的,就是三种人:太监、官员、女人,第一种是肉体上的阉人,第二种是精神上的阉人,第三种是母老虎。
天天呆在紫禁城,唯一出了几趟北京城,还是去看了看自己的坟。
万历十五年,在明朝看起来,还是歌舞升平、诸事和谐的一年。
但是从此它失去了领先世界的机会,开始走向灭亡。
所以,多读一下这本书,可以以史为鉴,知兴替、明得失。
这应该也是高层领导喜欢阅读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