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吃瓜群众为何“不关心真相”?

2019-10-08   詹国枢


关注网络新闻,发现一个现象,某一事件发生之后,一旦在网上炒热,立即会引发成千上万网民关注 ,而这些关注者,往往并不了解事情真相,只要谁先报道出来,先点燃这一把火,他们就一哄而上,议论纷纷,而且,报道得越是离奇,越是古怪,这火就会点得越大,就越容易引起人们群情激愤!


有时,等到大家已经激动气愤得不行这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条假新闻!甚至,事实与此前报道恰恰相反,所谓受害者,其实是施暴人,而所谓迫害者,恰恰被别人迫害!


但是,此时人们已经听不进去了!人们的”立场“已经放在第一位,而”真相“却反而不重要了。


”真相“滞后于”立场“,这被称为”后真相时代“。


当我与一位朋友谈及这一现象时,我对吃瓜群众(百度百科:所谓“吃瓜群众”,是指一篇文章发有以后,往往有一堆人跟帖,或发表意见,或随便闲扯。有人便将“不发言只围观”的网民称为“吃瓜群众”)如此草率和鲁莽,感到不解和悲哀。

我说,事后看来,刚开始那些义愤填膺的所谓事实,倘若与真相不符甚至恰恰相反,那么,千千万万吃瓜群众岂非要大跌眼镜,高呼上当,后悔死了!

朋友哈哈一笑道,什么大跌眼镜,后悔死了,他们绝不会的!从传播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典型的“后真相时代”现象。吃瓜群众其实并不关心真相,一开始就从立场出发,很快就认定了“自己的真相”。至于最后真相到底如何,已经不再重要,而且他们也不关心,自然谈不上什么吃惊、上当和后悔!

是吗?竟有这事?

当然。要知道,人类已经进入“后真相时代”。广大民众“不问真相,只讲立场”的倾向,非常普遍。岂但在中国,全球亦如此!

朋友一席话,引起我深思。

2016年,《牛津词典》曾选择“后真相”(Post-truth)为年度英文关键词。


何谓“后真相”?通俗讲就是,真相虽然没有被篡改,但已经变得并不重要。人们不再期盼并相信真相,他们只相信感觉,只愿意去看自己想看的东西。如果出现与自己立场不同的信息,他们便倾向于无视它。

牛津词典》编纂人员表示,2016年,“后真相”一词的使用率达到2015年的2000%!其根源与英国“脱欧”公投、美国总统选举等政治事件密切相关。

英国“脱欧”公投——究竟英国为什么要脱欧?脱与不脱利弊何在,得失如何?有哪些具体事实和根据,即“真相”到底如何?多数民众并不关心,他们已经根据自己的传统、感情和兴趣等因素而预设了立场。所谓真相,对公投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美国的大选——更是一场典型的“后真相时代”案例。双方候选人本应将重点放在施政纲领等政治议题,实际结果却是互相炮轰,揭短抹黑,经常爆出雷人雷语以期吸引眼球。川普的一些攻击、丑化和瞎编故事,甚至到了信口开河、匪夷所思的地步!大多数媒体和民众全都沉浸在这种戏剧辩论的围观中,除少数传统媒体还在查证事实,预测民意(可悲的是这些预测全部失灵),更多的媒体和民众讨论的是两人辩论的表现方式、仪容仪态和各种有趣段子……


严肃的治国理政俨然成了轻佻的娱乐作秀!这样一场特殊竞技,谨慎庄重一丝不苟的希拉里,自然不是轻松搞笑善于撒谎的特朗普的对手,以至川普当选后,有媒体称,美国选的是网红而不是总统

无独有偶,2016年,“后真相”也被德国语言协会评为德国年度热词。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中,这一热词不仅是年度安全报告的主题词,也成为会议讨论的热点议题。

德国总理默克尔提及“后真相”时说:“我们生在‘后真相时代,也就是说,人们所感兴趣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自己的主观感受。”


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也认为,令人担忧的是,“在‘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讨论的内容甚至还未核实,很多人已经把自己的观点当作了证据”。

行文至此,人们不禁要问,“后真相时代”为何会成为全球普遍现象,并当选年度热词呢?

仔细分析,原因有二。

一是真相的泛化

网络时代,能够发布“真相”的渠道,比传统媒体时代不知增大了多少倍!由于消息来源不同、发布者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水平不同乃至动机不同。同一新闻事实即真相,会出现极大差别甚至截然相反的各种不同版本。真相的泛化,让受众莫衷一是,不知到底该信谁的。干脆,谁也甭信,根据我的立场,就信我的感觉!

二是真相的滞后。

既然是事实真相,其结果公布自然需要一定时间。而当今这浮躁年代,一个热点新闻的突然爆发,谁还有耐心等待最终结果发布?自称得悉内幕的、故意编造事实的、凭空臆想各种故事的……纷纷通过网络,提供各种所谓“真相”,人们只能在N多真相中去选择并相信一个与自己立场和感情相吻合的“真相”,并由此而展开想像和议论。

既然“后真相时代”已经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步履匆匆地来到我们面前,怎么办呢?对策何在?

这个问题,当然应依不同对象选择不同对策。

从社会管理者和舆论调控者角度看,老詹以为,对策有三。

一是正视。

既然“后真相时代”已是全球社会政治生态的一种普遍规律,并非某一地区某一事件的特殊现象,那么,对于吃瓜群众普遍存在的那么一种只重感觉不顾事实的行为,我们就得承认并且理解。其实,他们并非要成心要同谁对着干,也并没有蛮不讲理到完全失去理智的程度,无非是情绪的喧泄和释放而已。一句话,此事尚须寻常看,不必上纲又上线。

二是调控。

明白了“后真相时代”客观存在的道理,坏事或许也能变成好事。从人们的预设立场中,我们的管理者和调控者不妨冷静作出舆情分析,人们表达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情绪?为什么会引发这些情绪?此种情绪到底有多普遍,占到多大比例?我们应当采取一些什么措施既及时引导,而且在平时工作中如何注意改进、调整,以提前舒缓或释放这些情绪,从而有利社会的和谐稳定?

与此同时,网上“真相”、“流言”频出之时,我们的主流媒体、传统媒体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权威性和公信力,主动及时发声,以正视听,引导舆论,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去年底,德国期刊出版商协会曾委托阿伦斯巴赫民意研究所对1458人进行了民意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阅读报纸和杂志最有助于对政治、社会事件形成公允评价。54%认为,报纸杂志的评论文章最为务实客观、言语文明;45%支持电视讨论;只有4%认为网络上的事实和辩论尊重客观事实。

如此看来,“后真相时代”,岂非正是主流媒体大显身手大打翻身仗的难得机会么?

三是治理。

既然“真相还没有穿上鞋子,谣言已经跑遍了网络。”对于网上谣言,也该是加大治理力度的时候了。不久前刚出台的关于网络管理新规,正是向着这个目标往前走了一步。

面对虚假新闻泛滥,法律约束已成必然。据报道,德国司法部拟对持续未改善情况的脸谱网等社交网络推进新的社交媒体平台假新闻惩罚机制。惩罚机制草案内容包括,经核实后确认为假新闻的信息,只要在24小时内未被移除,假新闻所在社交媒体将受到每条新闻50万欧元的高额罚款。

至于咱们普通“吃瓜群众”,既然“后真相时代”已成为一普遍现象,那么,俺们的对策就是,对于所谓热点新闻的热情,不妨冷静冷静,主动降温。事情都没有搞清楚就在那儿瞎起哄,乱激动,真没必要!最终到底是喧泄了自己情绪还是当了别人子弹,那可真有点说不清楚。

西瓜清凉泄火,是好东西。但是,物极必反,瓜吃多了,可能要闹肚子哟。

这是医生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