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战“疫”:网格罩住“疫魔”联防阻击扩散

2020-02-06     当代广西

桂林市兴安县网格员在清理消毒卫生死角。 通讯员 蒋甲济 摄

“张伯,你们开门吧,我给你们送口罩来了。”在兴安县白石乡水源头村,网格员鲁青敲开村民张强家的门。门开了,张强接过口罩,诧异地看着鲁青:“怎么?你们网格员来送口罩了?”

张强笑了笑说:“疫情紧急,怕你们买不到口罩,又忍不住要外出,所以我们增加了网格员,带他们一起给你们送口罩来了。”他指了指正奔波在村里送口罩的几个同事。

兴安县在社会管理中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依托统一的公安数字化平台,将全县管理区域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社区、乡镇、村等不同层次的单元网格。每个单元网格从公安(派出所)、乡镇政府、社区抽调人员组成网格人员,采取定时或不定时的方式,处理群众日常事务并进行一些特定事件巡查,加强社会管理和事件处理速度,将许多问题解决在群众投诉之前。这一模式,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得到检验。

为应对疫情,兴安县把党小组组长、村民小组长、乡村医生临时组织进网格员队伍,增加对疫情的管控和应急处理。网格处理中全力应对根据接触病毒可能感染的危险程度的“四类”人员:在武汉经商或打工回兴的疫区人员;我县到达过武汉等疫区人员; 密切接触过上述两类人员的人员;我县现在湖北出差、休假、旅游、探亲等短时停留,且计划2020年2月10日前返回兴安的人员。对这四类人员做好登记造册、跟踪随访、健康监测,做到全覆盖、无死角、不漏人。在坚持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同时,又分类跟踪,即第类必须一盯到底,坚持天天见面“打卡”,采取隔离手段,重点防控,确保不“漏网”;对第类人员做好“表册”,一个紧盯一个,随时督促帮助“量体温”,确保一旦有发烧症状,即刻送医;对第类人员定时监测,提供口罩;对第类人员确保回到兴安即安排体检,保证在归家前第一时间进行防控,对其以定时短信通知通报疫情、防疫知识推送等进行警示。对兴安本地的居民、村民采用大喇叭、音箱、短信、传单、流动广播等方式,形成全方位的宣传态势,在心理上筑起“屏障”,确保其保持警惕并保证在家不外出、不聚餐、少走动、勤洗手。对在网格上交通流量较大的国道、省道、乡道、村道四级道路实施“定点设卡”,进行物理阻隔,基本做到大路“量体温”,进村小道“有记录”,路上“有传单”。通过分类管理,分区划块,把责任、要求、效果、保障、宣传、服务等落到实处,从源头上阻断了疫情的传染传播。

在人员和走访程序的安排上,该县要求网格管理实施联防联控“七个一”工作法: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支队伍、一张网络、一套措施、一个责任人、一张表卡”。入户走访辖区内的居民,不落一户,不留死角,不落一人。尤其是对城郊的“城中村”和移民村,这里又是极不易跟踪的地域,公安民警更是加大警力,公安局利用“天网”着重注视“可疑人员”,公安户籍人员对重点对象着重排查。从1月23日开始,公安警务、各乡镇政府(社区干部)、乡村医生组队进行入户联合巡查,先后2天对10个乡镇和7个社区进行全面的拉网式入户问询摸排,对年前从武汉回来的20人进行登记,劝其进入县医院留院观察,并对其家人进行防疫防传染知识教育培训。

全县发布《县长致全县人民的一封信》《县人民医院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以及《兴安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重点人员排查服务工作方案》等内容的宣传单5.5万份,印制《“新冠”疫情摸排表》6.2万张,入户上门送出口罩3万多个,全县在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的带领下,直接参与抗疫的一线人员3200人,带动10个乡镇近万人参加走访、登记和宣传。

截至2020年2月4日,兴安县人民医院累计收治留院医学观察病人22人。全县已解除观察17人,尚有5人留院接受医学观察。无疑似病例,无确诊病例。(通讯员 蒋甲济)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KtWGnAB3uTiws8KLI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