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垣曲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人类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2019-07-09   运城之窗网

山西运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

作为运城地区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代表之一的垣曲县古城镇东关遗址,便也是人类远古文化的一个辉煌代表。

该遗址面积约5.6万平方米,于1982年至1986年期间发掘,其文化遗存从早到晚可分为东关一至四期、庙底沟二期、三里桥类型及商、周、宋代等。其中,东关一至四期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庙底沟二期和三里桥类型属于新时代晚期龙山文化。

运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运城博物馆图)

东关遗址的东关一期文化类型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前仰韶文化阶段,距今7000年左右,发现房址、灰坑、沟壕等遗迹,环口状小平底瓶是东关一期文化的类型的典型器物。该文化遗存的发现填补了黄河中游该地区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中的空白。

垣曲古城镇东关遗址(运城博物馆图)

东关一期遗址出土陶器图片介绍(运城博物馆图)

垣曲古城镇东关遗址也是仰韶文化山西西王村类型的代表。西王村类型得名于运城另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60年发掘的芮城西王村遗址,发现有生产工具及猪、狗等动物骨骼,可能此处的古人类已能饲养、驯化动物。还发现彩绘的陶器,纹样多由植物花纹和网纹组成。曲腹碗、盆和双唇小口尖底瓶是这个遗址的代表性生活用具。有124件陶质环形装饰品,分圆形、六角形、九角形三类形状,陶环上刻有花纹、辫纹、乳丁纹,这说明古人类对美的追求和意识正在加强,也有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芮城县西王村是山西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域。这里不仅发现了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类型文化,还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考古学者将后者称为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作为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晚期发展阶段的代表。山西省西王村类型的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北岸、涑水、汾水以及吕梁山一线。此期,地面木构建筑出现,房屋建造技术大大改进,房内面积增大,分间布局兴起。生产工具中的石器绝大多数为磨制,钻孔技术普遍推广,骨器、角器、蚌器及陶质生产工具种类增多,制作用品精细,这些反映了生产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山西省西王村类型的仰韶文化在运城地区的存在,表明了远古时代古河东地区古人类活动的活跃,是“古中国”重要的文化遗存和密码。运城博物馆藏有多件垣曲古城东关遗址出土的陶器,这些凝聚着古文明信息的陶器,就象我们失散多年的老邻居一样,质朴、亲切,而又魅力无限。现选取部分出土陶器图片,供欣赏。

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

陶釜灶(残)

陶鬲

陶深腹盆


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陶器(约公元前5000年):

陶深腹罐

陶器座

陶圜底钵

陶鼎

陶刀

(胡春良 文/图并授权)

欣赏更多原创运城生活图文,敬请关注本头条号。

责任编辑:张国平

备案编号:运城网信A00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