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老人塔的院子门外 ,正阳书局的招牌引人注目
引子:
从北向南去往基督教北京缸瓦市堂(西堂)路上,猛然发现右手一座古色古香的院子,一座青砖古塔从墙沿上探出头来;门口左边书:北京砖读空间、右手是:正阳书局。
大门里头迎面两扇木门:右书:礼乐家声远,左书:读书世泽长。旁边矗立着一座半米高的石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松老人塔。
出门胡同口,悬挂着砖塔胡同字牌。嗬,这感情就是元大都最莺歌燕舞声色犬马的地方:砖塔胡同。
有大国师威望的万松老人的画像(来自网络)
何来的“砖塔”之名?
砖塔胡同是北京现今留存最完整的元代胡同;而且,这么多年来一直使用砖塔的名字。就是因为胡同东口这个高高耸立的万松老人塔。
这座塔是元初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前50年金代、后31年元朝的得道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万松老人法名行秀,俗姓蔡,河南洛阳人。行秀禅师自小聪慧,15岁出家在河北邢台的净土寺里,用了十年时间读遍寺内所有经书。接着来到河北磁县的大明寺,专攻禅学一门,并成为了曹洞宗第十四代宗主。晚年他回到了邢台净土寺,建万松轩居其中,自号"万松野老",世人尊称他为"万松老人"。
万松老人塔,13年被评选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明昌四年(1193),金章宗赐万松老人锦绮大僧衣,并下旨万松住住持西山仰山栖隐禅寺。
元朝定都北京,名臣耶律楚材慕名投身万松老人门下,参学三年。其间,万松老人亦给元世祖忽必烈讲经说道,传授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勿乱施暴政,祸国殃民等思想。闲来无事,万松老人常常席地而坐给元世祖弹琴吟曲。
万松老人塔院子里的收藏品,摆满了各个角落,但是没有介绍有些遗憾
三年后,世祖为了纪念这种师徒之情将宫中承华殿的古筝和“悲风乐谱”赠给了万松老人。同时,万松老人亦是元代净土宗5大领袖之一。
大师圆寂之后,为了纪念恩师,在元世祖的授意下,耶律楚材为万松老人筑造了一座朴素别致的青砖葬骨塔。而后,紧邻葬骨塔南面的这条胡同则被称为"砖塔胡同"。
院子很小,从院外看万松老人塔,才能看清整个塔的模样
紧邻西四的清静之地
万松老人塔有内外两座塔,外表原为白色。东、西、南、北四面设券门,其余四面都辟有棂窗(假窗),窗由大方砖雕刻而成。最上两层,则八面均辟券门。门为拱券式,券外绘方形图案,设有砖雕门额、门簪。塔的各层,均叠涩出檐,托出一个平台,惟底层有瓦脊。各层檐角皆有挑檐木,外端有铁环,原本置有大风铃。
万松老人塔的基座 ,一枝即将成熟的石榴凑了过来
塔心和外层之间形成八角形环廊,犹如大塔中间包着一个小塔。回廊两侧设有25个壁龛,龛内有壁画或泥塑像,回廊顶端有雕花砖天花板,并加彩绘,刻制精美细腻。在塔座基主壁龛内,以及各层回廊的砖壁上,嵌有许多碑刻和名人题咏,对研究宋代历史及古代建筑有重要价值。沿着各层砖质梯阶而上,便可到达塔顶。
元代塔为八角七级密檐式,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加高至九级。塔南侧嵌有一方纪事石刻,上书“清乾隆十八年岁次癸酉谷旦康亲王王永恩奉敕重修”。
万松老人塔西南向的底座上,镌刻有乾隆重修的记实石刻
民国初年,万松老人塔荒芜日久,塔顶已长草。1927年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等人组成“万松精舍”,筹资整修,并加筑了围墙和门楼。门楼上石额书“元万松老人塔”几个字,并托其附近的广济寺代为照看。
1986年西城区政府出资重修,施工中发现了清乾隆十八年(1753)重修时裹砌其中的元塔。元塔为八角七级,用元代特有的薄砖叠砌而成。故而,万松老人塔是北京城区内仅存的元代砖塔。
正阳书屋的一角 ,满满的书卷气
砖读空间、中国唯一
欣赏完了万松老人塔,你会发现院子里更大的比例是一个读书天地:北面三间、南面一间大瓦房里堆满了书;林荫过道上几张喝茶的桌子,西面的墙边修了一排座椅,都是方便客人看书阅读的。据介绍,这里的书可借可买,甚至你愿意还可以把书放在这里寄存。
北京砖读空间并不是纯粹以赚钱为目的,是西城区政府与正阳书局一起打造的一个公益性读书天地;旨在利用正阳书局——一个专精于北京各式历史文献的文化机构,做成一个以宣传北京、认知北京、继承北京文化的专项图书俱乐部。
随着正阳书局的火爆,这只网红瞄:砖砖成为了书局被撸得最多的一位
所以,在这里更多的是老书和旧书(强调资料的价值),更兼具一个图书馆的义务。就像正阳书局少掌柜的崔勇所描述的:“北京人有句老话,‘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句话说的就是北京民居宅院的人文景观,也是北京人的生活情趣。 ”
因此,正阳书局并不是一个传统的书店,它更像是一座给书居住、给人聊天的四合院,院里堆满了门板、门墩、桌椅等老物件。大家在老北京的氛围下去徜徉老北京文化的海洋。
万松老人塔,成为了这处不大的院落的一个招牌。院子里到处摆放着盆栽花草,围绕着塔根几株石榴树上的小石榴开始红了……。
树荫下看书的访客,随处可见的可以读书休闲的位置
正阳书局专门经营北京历史文献,之前店面在大栅栏时,书局在北京的文史圈就很有名气。书局的老板崔勇是个年轻的“老”北京。之前,他曾经在外企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后来城市改造,世代居住的胡同被迫拆迁。收拾东西时翻出的一张老照片激起了他对家族历史的好奇,于是下定决心收集北京史料,开起了正阳书局。
正阳书局有4间大瓦房,作为藏书馆
砖塔胡同,元明清娱乐中心
北京的胡同起源于元代,甚至有考证说:最早这个提法源自关汉卿《单刀会》中, “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人李好古的杂剧《张生煮海》中,则直接提到了砖塔胡同。
史料记载,从元代之前,西四(原称西四牌楼)就已经是北京的马、牛、羊、猪贩卖销售的所在;周边遍布店铺摊点与餐馆酒肆,进而也带动了周边的娱乐产业。
为万松老人塔,民国时期修缮了一座院子,这是北书房的房檐
元代流行杂剧、明代流行传奇剧、清代流行京剧。元代,位于西四附近的砖塔胡同,酒肆里每天都会上演热闹的戏曲杂剧来吸引顾客。砖塔胡同的影响力带动了附近的几条胡同:口袋胡同、钱串胡同、玉带胡同等,也搞起了自己的戏班。以砖塔胡同为中心,周围几条胡同内拥有的戏院不下30家,每天锣鼓喧天曲艺连连。
老北京的玩意——鸟笼子
明清虽然不如元代风光,但西四周边的娱乐功能一直还都存在。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胡同里的戏班乐户纷纷外逃。至此,砖塔胡同才成为一片安静的居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