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18强赛名单引发质疑:伊万的选择标准何在?

2024-08-22     梓熙雨

国足18强赛的大名单一经公布,球迷们的心情瞬间跌宕起伏。透过这份名单,可以感受到教练伊万仿佛是在经过仔细挑选,每位球员都像是经过“放大镜”筛选出来。但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这份名单是否真能符合大家的期望?既然强调了“严苛标准”,这背后的选拔过程是否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首先,我们要关注一下豪门俱乐部的球员分布。上海申花和山东泰山合计贡献了14名球员,成为最大赢家,其中申花独占8人。这两队的实力无可否认,但这样的分配是否合理呢?一些同样表现出色的球队,例如上海海港和成都蓉城,却仅供数名球员,而海港仅有4人入选,显然与其实力不符。更让人疑惑的是,成都蓉城甚至没有一个球员入选,这难免让人怀疑是否存在 favoritism 的问题。

再看中场配置,对于即将面对的强敌日本和沙特来说,咱们的中场似乎显得捉襟见肘。当前的中场多为工兵型球员,虽然具备跑动边抢的能力,却缺乏灵活的掌控能力。想要在对抗中占据主动,仅依靠几名能拼搏的球员是否足够呢?到时候流畅的配合恐怕难以实现。

此外,关于上海海港和成都蓉城的冷清入选率,是否隐藏某些原因?毕竟海港是联赛的领头羊,按照常理,他们的国脚人数也更该相应增加。这难道是因为强大的外援 overshadow了国内球员吗?而对于韦世豪禁赛后状态的质疑,也让人思考是否其他球员真的没有表现机会。显然,伊万的选人标准可能会引发更多的讨论。

而门将的选择更是令人困惑,伊万竟然带了四名门将。一般来说,三名门将已足够应对比赛需求,多出的一名是否意味着他担心意外伤病?这额外的名额本可以用来强化中场,引进控场高手。这样的选择,是否反而削弱了其他位置的力量?

最后,伊万一向青睐单后腰战术,此次突然出现四名后腰,似乎暗示着他可能准备调整战术。单后腰形态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前形势,加强防守的双后腰策略是否能迅速取得效果,还是说只是一种冒险尝试?

尽管伊万在选人标准上强调“使命感”“积极态度”和“联赛表现”,但面对如此强劲的对手,我们是否需要更加长远地考虑,选择那些能够在国际级别展示自身水平的球员?如果一直拘泥于联赛表现实则有可能忽视真正具备潜力的“隐藏高手”。

如今,名单已经固定,接下来的比赛结果将是检验这一切的“试金石”。伊万的选择和战术调整究竟能否展现其合理性,未来的18强赛将为我们提供答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8b059ac2149f595d9f44fce50f84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