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学《消失的她》,《芭比》配得上8.6分吗?

2023-07-24   闲人电影

原标题:女性主义,学《消失的她》,《芭比》配得上8.6分吗?

《芭比》开篇就是迷影梗。

直接复刻了《2001太空漫游》的使用工具、意识觉醒、黑色石碑、骨头蒙太奇等经典桥段。

但这并非简单的致敬,而是暗含《芭比》自己的深意。

小女孩们砸掉了老式的娃娃,转而选择高挑靓丽的经典款芭比娃娃。

打破教条主义迈向自我觉醒,可这种进步又何尝不是从另一个陷阱跳入到另一个陷阱。

芭比成了代表先进思想的黑色石碑,但被抛上天空的娃娃,经过蒙太奇的渲染,是否预示着教条主义换个马甲将会卷土重来?

还有对《教父》中男性沙文主义的批判。

这些迷影其实都是《芭比》所要探讨的问题,可《芭比》并不是二极管,非黑即白。

在注重女性存在的意义的同时也能够解剖男性困境,虽然大段说教让观影体验变成了多媒体教室,但这种方式不会使人厌烦,反而有代入的共情感。

在好莱坞一众只会引战、对立、诉苦、抱怨、打倒、臆想、无能的蹭热点女拳电影中,《芭比》是一股清流,将以女性主义为主的电影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片中,不论是芭比还是肯,人物塑造的很丰满,就连配角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点睛之笔。

如五岁以后就再也不玩芭比娃娃的小女孩,为自己叠了很多buff但丝毫没有尊重之意,只认钱的CEO。

他们代表的是两种思想,拥护与顺势,前者让毒舌成为自己的保护色,只要与自己的意见相左,不管别人正确与否,一律万箭齐发。

后者是看透了魔法对轰的本质,既然改变不了现状,那就以一个商人的姿态来牟取暴利,什么正确的甲都穿一件,只要能从顾客兜里掏钱,不在乎七十二变。

《芭比》不认可这样的观点,也在电影中改正和讽刺这样的想法。

小女孩的母亲以身作则引导她淡化极端的思想,CEO的下属以一句“平民芭比会大卖特卖”来揭露高层的表里不一、无奸不商。

《芭比》的女性视角不是二元对立,而是谆谆善诱与多元共存。

一是不物化女性,不刻意消费主义,走出陷阱又掉入陷阱,却美名其曰觉醒。

二是女性不一定要处处完美,肚子要瘦一点,皮肤要白一点,做个普通芭比又有何不可,活在别人的审视下很累,不如过得有意义轻松。

三是美貌仅仅是敲门砖,学问才是立足之本,不必被高跟鞋束缚的前提是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为之改变,而非坐享其成,只想要特权,不想付出。

女性导演格蕾塔·葛韦格能够输出如此中肯的肺腑之言实属难得。

因为外服想要正常说话比国服难多了,一不小心可不是网暴那么简单,也许不知哪天就身首异处了。

她借《芭比》道出一个真理,不追求母系化,也不要父权制,男女本就可以和谐相处,芭比不是肯的附属,肯也不是芭比背后的肯,肯和芭比可以站在一排。

由此引出了《芭比》的第二个观点,女性凝视下的男性应该是怎样的。

现实中,因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差异,在社会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男性,渐渐地衍生出一种认知,男性可以胜任一切,只要性别男就行。

肯将这种偏见且错误的思想带到了芭比乐园,轻而易举地取代了芭比以前至高无上的地位,男性说一不二,女性成为随从,不再奢求每晚都是闺蜜派对。

可此类封建残余的禁锢绝非长久之计,一旦自我意识觉醒,这套看似等级森严的体系很容易土崩瓦解。

因为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性别没有豁免权,不是免死金牌,更非丹书白马,凡是以此叫嚣者,非蠢即坏。

身为男性,理应拒绝性别多样,肯只是肯,不该附加其他东西,身为男性,尊重女性,换取同等尊重,不应有主仆之分。

这是《芭比》的大格局,也是《芭比》的呼吁。

别让性别矛盾成为横亘在男女之间的鸿沟,让正常的交流变成小心翼翼的试探,有闺蜜派对,也得允许有兄弟晚会。

别让性别被有心之人利用,使大家都成了利益链上的一环,费心费力争取权益,到头来莫名其妙的被当成工具,都为他人做了嫁衣,

别让滥竽充数,叫人反感,极易激发逆反心理的女权烂片大行其道,这种片子只会贩卖焦虑,挑起争端,赚一时的快钱,危害却是久难消。

除了思想和主义之外,在电影这个命题上,《芭比》也让好莱坞相形见绌。

近些年的好莱坞,特效大片乱飞,可质量如何,大家心知肚明,毫不夸张的说,尽是些圈钱之作,看不到半点诚意。

每一部大片上映之际,总要给观众灌输投资多大、特效多炫、布景多牛的概念,但一经上映,通通打脸,所谓的高概念就是糊弄人的玩意儿。

而《芭比》则不同,反其道而行之,以简洁甚至简陋之风脱颖而出。

观众的想法其实很简单,讲一个好故事,输出一些积极的观点,看起来又不那么累就行,《芭比》都做到了。

好莱坞特效大片们应该反省一下了,与观众背道而驰终失道者寡助,尊重观众者才会载舟而行,乘风破浪。

但《芭比》在宣发上还需注意,电影的立意是好的。

可营销却故意打拳,放大看山是山,这种操作短时间内会起到一定的效果,时间一久,等观众反应过来,反噬是迟早的事。

《消失的她》是靠着这类宣发赚得盆满钵满,但也严重消耗了口碑,有过一次深刻的教训,观众不再买单也在意料之中,《芭比》掌握一下分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