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广:对不起,为了活下去,我只能做那个遗臭万年的大明首辅

2023-01-11     羲和奇谈

原标题:胡广:对不起,为了活下去,我只能做那个遗臭万年的大明首辅

(杰弗里·乔叟)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

在欧洲大地,中世纪最负盛名的英国诗人杰弗里·乔叟病逝了。

这位诗人在英国国内吃得很开,一度被誉为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英国诗歌的奠基者,以及英国诗歌之父。

同年,金雀花王朝的最后一位英格兰皇帝查理二世也因病去世,英格兰大地在这一年迈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中原大地,在建文皇帝朱允炆治下的大明朝举行了规模宏大的科举考试。

而在这场科举考试中,有两个人的名字格外耀眼。

这两个人分别是王艮和胡广。

(王艮故居)

王艮,江西吉水人,素有才情,在科举考试的最终考验,也就是殿试中,天子策论对答如流,获得了一甲第一名的好成绩。

明代科举考试分三甲。

三甲若干人,属于成绩最靠后,但是也勉强过了及格线的那批人。

二甲若干人,属于成绩中等,即不落后也不突出的那批人。

一甲就厉害了,定额定量,只有三位。

全国第一为状元,全国第二位榜眼,全国第三为探花。

(科举考试)

王艮总成绩全国第一,原本是那一年妥妥的状元郎,但建文皇帝殿试完毕,仔细端详了王艮一阵后,却发现出了 大问题。

王艮出身清白,三代贫农,不拉关系不靠后台,科考舞弊跟他也从来都没什么关系,完全是靠着自己过硬的综合素质才考了这个全国第一。

按理说,他做状元郎,是毫无问题的。

但皇帝却觉得王艮同志实在是很难胜任这份殊荣。

而原因也只有一点,那就是皇帝觉得,王艮同志太丑了。

我翻遍史书,并没有找到什么有关王艮同志长相方面的描述,所以王艮同志到底丑不丑,这事儿还有待商榷。

但他的长相没能让皇帝满意,或者说建文皇帝看他十分不顺眼,却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皇帝的考量也有他的道理,科举是天下轰动的大事儿,而状元郎是科举考试的最终胜利者。

当了状元,必然要高头大马,吉服红衣,满京城的游贺。

在人们的想象里,读书人,状元郎,必然是文采斐然外带玉树临风。

可若是到时候全国人民翘首以盼,却发现状元郎王艮同志长的是五大三粗,奇丑无比,岂不是有碍观瞻,有损国体?

不妥,不妥。

建文皇帝思量再三,临时决定,让王艮同志和本次考试的二甲榜眼胡广,身份对调一下。

(胡广)

胡广来做新科状元,而王艮来做二甲榜眼。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被开除。

王艮很郁闷,但也只能默默接受。

我们的胡广同志可以说是祖上积德,人在家中坐,状元天上来。

于是,在百官庆贺之下,胡广被皇帝钦点为庚辰科进士第一甲状元,正式迈入了大明历史的政治舞台。

巧的是,胡广同志和王艮是同乡,都是江西吉安人。

但胡广出身名门,祖上显赫,翻看家谱一看,他竟是南宋朝名臣胡铨的十二世孙。

是的,就是那个和李纲、赵鼎、李光并称“南宋四大名臣”的胡铨。

胡大人泉下有知,知道自己的后代出了状元郎,想必也是十分欣慰了。

我们知道,建文朝寿命不长,只有短短四年。1400年胡广成为状元郎时,已经走完了皇帝执政生涯中的一半。

之后的两年,正是北平府的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大举反旗,一路由北向南的打过来,想要谋取自己侄子的帝位的时候。

(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皇帝是个十分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他信奉儒家文化,讲究以德学治天下,身边又围着一堆过度酸腐而不切实际的大臣们,而这样的组合,很难和能征善战的燕王朱棣的队伍抗衡。

战事节节败退,朱棣走平原,过长江,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居然一直打到了南京城下。

此时的建文朝廷里,文武百官都心照不宣,大家都知道,建文皇帝要完蛋了,此刻必须各谋生路。

宫女商议,太监开会,武将们相互拜访,文臣们当然也得交流交流意见和看法。

在朱棣攻破南京城的前一天,四名同为江西府的进士老乡们,聚到一起,召开了一次意见交流会。

参会的成员有:

翰林待诏解缙,翰林编修吴溥,翰林修撰王艮,还有我们的状元郎胡广。

由于即将城破人亡,大家虽然聚在一起吃饭喝酒,但气氛却十分凝重。

首先,解缙、吴溥和胡广三位同志神情激动,慷慨激昂 的表示,自己一定要做忠臣,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愿与建文皇帝朱允炆共存亡。

大家摇头晃脑,对天发誓,俨然一副绝代忠良的样子。

只有角落里的王艮,在被问及有什么想法时,一句话也不说,只是默默流泪。

流泪做什么呢?是想求生?还是畏死?还是不想和大明共存亡?

于是大家话锋一转,开始嘲笑起王艮同志没啥骨气,以后肯定投降之后,一拍两散,各自归家了。

开会的地点是在吴溥家里,大家一走,吴溥略带轻佻,对儿子说了这么一句话,你胡广叔叔是绝对不会死的,你解缙叔叔也不一定会死,要说以身殉国,只有你王艮叔叔。

巧的是,编修吴溥和状元郎胡广是邻居,两家离得很近,只有一墙之隔。

吴溥话音未落,就听到墙那头的胡广对府里的下人叮嘱道:

现在兵荒马乱,你们要看好家里的猪仔,不要让它们偷偷跑出去。

吴溥笑了,那是一种十分戏谑的笑。

(吴溥)

是的,我想读者朋友们看到这里也会不由得发笑。

一个连自家的猪仔都舍不得的人,会舍得自己命吗?

果不其然,南京城破之后,吴溥和胡广双双投降,归顺了朱棣。

而那个带头表忠心的解缙,更是没等城破,连夜就去投奔了朱棣同志。

这三个人,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

吴溥代表了那个时代之下的绝大部分臣子,他们身在翰林,久不致仕,和建文皇帝并无感情,对这个过度陈腐的的朝代自然也不会留恋,他们本质上只是给老板工作的普通打工人,不管谁当皇帝,工作总是不能丢的。

所以他们的投诚,实在是在情理之中。

而胡广则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投机派。

是的,谁和建文皇帝没感情,胡广都不能说和建文皇帝没感情。

因为胡广几乎是建文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

高官厚禄,举世殊荣,都是皇帝给的。

按理说,他应该对建文皇帝感恩戴德,在危急之时,坚定的站在朱允炆的这一边。

可胡广生来就是个既得利益者,他没有永远的老板,他的眼中只有永远的利益。

换句话说,如果胡广也是个打工人的话,那么他的人生信条就是,谁给的钱多,我就跟谁干。

所以胡广的投诚,也不出乎意料。

而关于这个我们文中并未怎么提及的解缙,他的行为似乎比之前的两位仁兄更过分,城还没破,皇帝还没死(失踪),就屁颠屁颠的投降朱棣了。

万事万物,只要肯寻根溯源,必然能找到其中的道理。

而之所以作者没有花费很大的篇幅去介绍解缙,是因为解缙的名头实在是太大了。

(解缙)

在未来的岁月里,他曾经是新皇帝明成祖朱棣最得力的文臣,是天下读书人敬仰的对象。

他曾经帮助皇帝出谋划策,献治国安邦之策,更在皇帝的支持之下,主编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

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乃至时常被后世推崇为大明第一才子。

而彼时的解缙明白,自己的路还很长,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的。

自己要去实现理想和抱负,所以绝对不能和建文朝廷一起陪葬。

从某种角度来说,解缙是一个十分无情的人。

事到最后,只有那个当时在聚会上默默无语,一直流泪的王艮,回家之后,二话没说,饮了一杯毒酒就自尽了。

杀身成仁,不负皇恩。

尽管,朱允炆同志对王艮从来就没有过什么恩情。

活下来的人继续在历史舞台上活跃,而死掉的人,却并没有万古留名,被世人传颂。

(明成祖朱棣)

永乐元年,前朝状元郎胡广投奔新皇帝朱棣,任翰林侍讲。

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升奉议大夫。

永乐五年,升翰林学士,永乐十二年,升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工作。

在历史上,这也许是平平无奇的十二年,而对胡广来说,却是平步青云的十二年。

永乐十六年,五月八日,公元1418年,胡广因病去世,时年四十九岁。

一个素来贪生畏死之人,最终却死在了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年轻的岁月里。

那从胡广的身上,我们能得到些什么呢?

答案是什么也得不到。

他的状元郎是顶替王艮的,他的内阁地位是投诚换来的。

论文采,他比不过解缙,论精明,他又比不过吴溥。

论苟且偷安,他连五十岁的夕阳红都没跨过,而论人生功绩,除了写了几本没啥营养价值的文集之外,恐怕再无其它了。

那这篇文章究竟谁才是主角?

我想,各位读者朋友们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763ecf2e80fe7bc7ed46798309b59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