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有一首《桃夭》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婚嫁时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古人对未来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这明艳灿烂的桃花,其乐融融的场景,让我们也感受到了当时欢乐祥和的氛围。但若我们知道古代女子嫁人的年龄,恐怕要大吃一惊。
其实,我们不能拿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古人,古代女孩之所以嫁人早,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
一,减轻娘家的家庭负担
所以尽管他们精耕细作、辛勤劳作,也只能得到一点微薄的收成。粮食是重要的生存物资,而粮食的生产主要要靠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女孩在家中并不能提供劳力,反而单纯消耗资源,所以古人希望姑娘早早嫁人,减轻自家负担。
二,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说白了,夫家是看中了女子的生育能力,在当时社会,女性生育的子女越多,往往在夫家的地位越高,社会评价也越高。足见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个人意愿被强烈压制,基本是当成生育工具来培养。
三,人口寿命原因
以上原因造成古人平均寿命很短。夏商时期,古人平均寿命仅为18岁,到了汉代仅为22岁,宋代为30岁,清朝时为33岁。按照这样来看,古人的十三四岁也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成年了,要像今天一样二三十岁再结婚的话,是不具备现实基础的。
四,是统治阶级政策的原因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就规定女性身高到达一米三以后就得嫁人;汉代时曾下令女孩必须于十五岁之前嫁为人妇,否则娘家就要承受巨额的赋税。所以,即便父母有所不舍,也必须得将女孩许配他人,否则就是违抗国家的命令。
说来说去,古代女子小小年纪便嫁人多少还是有些无奈的意味。处于封建男权社会之下的她们不过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选择婚姻和爱情的权力,也无法决定自己何时出嫁,她们只能被迫接受命运的安排。与之相比,今天的我们就幸运多了,希望每一个女性都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