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宝宝学走路时的场景吗?
当宝宝遇到磕磕绊绊,或者觉得有危险的时候,会赶紧扭过小脑袋、伸出小手,向着妈妈“飞奔”而来,寻求庇护,获得安全感和帮助。
而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宝宝与妈妈安全型依恋关系的一种体现。
在这样的依恋关系中,宝宝在妈妈身边时,可以感到安全和放松,当妈妈离开时,宝宝就会变得焦躁不安,甚至出现愤怒和恐惧情绪。
对此可能有的妈妈会觉得麻烦,感觉失去了个人空间,就连去趟厕所都要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又哭又闹。
然而事实上,“安全型依恋关系”其实是一种积极健康的依恋关系,宝宝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感到放松,情绪能够得到有效调节,对周围环境或者是陌生人没有畏惧感。
等宝宝长大后,也会富有充足的安全感,在展开人际交往时心态更健康,与他人相处时感到放松、舒适、愉悦,性格也往往比较开朗。
与之相反的是,有些一两岁的宝宝,基本上对妈妈不会有依恋,这种依恋关系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回避型”,这时宝妈就要当心了,这对宝宝的成长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依恋”和“不依赖”妈妈的宝宝,长大后性格差异很大
当宝宝与妈妈之间依恋关系是“回避型”时:宝宝平时看上去乖巧懂事,但过于平淡的他们看起来缺了点“生命力”——对任何事都显得漠不关心,妈妈陪伴与否,都不会有明显的情绪变化。
有些妈妈可能还会很开心,误以为自家有个“天使宝宝”,殊不知其实是依恋关系出了问题,母子之间处于消极依恋、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通常是因为孩子渴望爱和关注时总是被拒绝,从而学会了过度调节自身的感受,以及对感受的表达,每当想和妈妈建立依恋关系时,就会抑制自身的情感,通过疏离来保证安全。
比如有些家长忙于生计,无形中远离了孩子的生活,等到能给予孩子陪伴,家长希望与孩子更多地相处时,孩子会对父母的存在会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彼此间保持着若有似无的距离。
英国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提出:“在成人的亲密关系中,人们对伴侣的依恋风格,和儿童期对于母亲的依恋反应呈现出高度一致性。”
也就是说,如果宝宝一两岁时不对妈妈感到依恋,处于“回避型依恋关系”,那么等他长大后往往也会更敏感,与人交往时会因为怕被抛弃而没有安全感,性格上也会变得孤僻内向,不愿意去相信他人,与“安全型依恋关系”有很大的性格差异。
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表示,妈妈是孩子的“安全基地”,能赋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我们在孩子的幼年时期,应该注意与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依恋关系,也就是“安全型依恋”,避免与娃变得疏远,送给孩子一个可以“治愈一生”的童年。
如何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依恋关系?
1.接纳孩子的依恋行为
心理学认为,宝宝在3岁以前与妈妈处在“共生期”,他们会认为自己与妈妈是一体的,所以此时宝宝表现地黏人是一种非常正常的行为表现,我们要懂得接纳孩子的这种依恋行为。
比如在短暂离开宝宝前,用温和的语调对宝宝进行安抚,尽量更多地对宝宝传递爱和陪伴等等,都有助于亲子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2.保持情绪稳定
有些年轻家长缺少耐心,在与孩子相处时会忽冷忽热,心情好时春风化雨,心情不好又变得寒风凛冽,使孩子不知道如何与这样的父母相处,对他们感到失望,变得不知所措。
我们在给予孩子陪伴时,要注意自身情绪的稳定,保持“一致性”,只有一以贯之地对孩子稳定输出爱和陪伴,孩子才能富有安全感,彼此间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
3.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最后,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养成安全型依恋关系也至关重要。
我们常说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爸爸爱妈妈”,一个富有爱的家庭环境,才是孩子养成健康依恋关系最好的土壤。
老苗结语:
孩子长大以后,有些家长会忍不住经常吐槽,嫌弃孩子与自己关系疏远,态度太冷漠。
事实上,只有我们在孩子小时候,注意与其建立积极的依恋关系,才能让孩子把父母视为安全港和安全基地,长大后仍然有比较亲密的联系,让孩子在人际交往、性格养成上,也表现得更健康。
今日话题:你家孩子属于哪种依恋关系?
我是老苗——一名80后超级奶爸,也是医院里最扎眼的男性护士长,欢迎一起讨论孕育问题,也请你关注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