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损失惨重慌忙撤退到38线以南,麦克阿瑟这才意识到他面对的是一个强劲的对手。雪上加霜的是,美第8集团军司令员沃克在撤退途中,吉普车撞上南朝鲜军的卡车翻入山沟当场身亡。接连的败仗让“联合国军”的士气跌到了冰点。麦克阿瑟也不得不为第8集团军物色一个新指挥员,他推荐了李奇微。
时任美国陆军副参谋长的李奇微成名于二战末期,在著名的诺曼底登陆中,他率部空降到法国,与敌人连续战斗了33天。美国人对他的评价是:体形健美、外表强悍、衣着整洁;强硬、有主见、极端进取、从不退缩;既严于律人又严于律己、极富魅力——他天生就是个战士。和每一位新上任的官员一样,他雄心勃勃,还未到朝鲜之前就在内心中策划一场大反攻。他在东京见到麦克阿瑟,并问了他一个问题:“如果发觉战局于我有利,你是否反对我发起进攻?”麦克阿瑟答道:“第8集团军是属于你的,你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办吧。”这让他深受鼓舞。
李奇微
但接下来的现实给他浇了一盆冷水了。他到朝鲜陆续会见了美1军、英29旅、美25师、美27步兵团以及南朝鲜第1师的指挥官,这些人都向他透露出悲观的情绪,他们认为此时不论以何种办法发起进攻都会惨遭失败,并且可能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接着他又视察了部队,他发现这些美国大兵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精神面貌,他们对领导失去了信任,不知道留在这里干什么,盼望能早日回国——早已经丧失了信心和斗志。
更为致命的是,这些少爷兵不愿意离开汽车,不愿意在没有无线电联络的情况下行动,更不愿意到丛林或者山地上去作战。而且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兵力短缺,别说发起一场新的进攻,在现在的情形下,即便是守住现有的阵地都很困难。
但李奇微还是有些本事的。在军事上,他放弃了一些阵地,让战线收拢便于防御。针对志愿军擅长夜袭的战术,他要求部队在夜间要尽可能地收缩在一起,营级以上军官晚上睡觉不允许脱衣服,白天再利用步坦协同发起反击。他还在三八线附近设置了数道防线,称之为“铜墙铁壁”。为了应对极有可能的撤退,他还下令在釜山防御圈修筑工事,动员了成千上万的南朝鲜劳工,构筑了大量堑壕、炮兵阵地还设置了大量铁丝网。
在心理上,他认为作为指挥官应该跟部队在一起,指挥所设置在高楼大厦里会跟部队疏远,他在一个小山丘上设置了几个帐篷作为自己的阵前指挥所。他为士兵们解决了一系列后勤问题,给他们发手套,尽可能地为他们准备热的食物……这一切赢得了士兵的好感。而且他还特别擅长于营造个人标志,他不论走到哪里总是在自己肩膀上挂两颗手榴弹,事实上作为他那个级别的指挥官不可能去到一线作战。他的意思即在于告诉士兵们,要时刻做好战斗准备。因此士兵们给了他一个外号——老铁蛋。
这还远远不够,他还必须稳住南朝鲜军。他来到朝鲜就立即去拜访李承晚,然而李承晚却出乎意料地对他表现出冷淡。李奇微决定打消他的疑虑,说:“见到你很高兴,总统先生,很高兴能到这个地方来,我是要长期留下来的。”这时李承晚的态度才开始转变,用双手紧握住他的手,露出了“东方式”太阳一样温暖的笑容。事实上,他只把南朝鲜军当成一颗棋子,摆在了阵地的最前沿,而美国大兵在他们的后方。
就当李奇微认为一切都准备得差不多的时候,志愿军也做好了进攻准备,志愿军第50、39、40、38、42、66以及人民军1、2、5军团已经在汉城最后一道天险——汉江以北一字排开。驻守河对岸的是南朝鲜第1、6、2、5、8、3、9师,这些被志愿军一击即溃的部队显然守不住他们的阵地。和以往一样,志愿军的目标仍是歼灭南朝鲜师。
临津江中段有两个拐口,河的南岸是浅滩和陡峭的山峰,是一个易守难攻的点,南朝鲜军认为我军不会冒险从这里渡江。但是12月30日,39军第116师7500余人以及70余门火炮就悄悄地开到了此处,他们冒着零下25度的严寒,在雪地里趴了一天,距离他们七八百米的南朝鲜师却没有发现。12月31日打响,志愿军火炮急促地射向南朝鲜师阵地,担任突破任务的116师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通过了雷区,淌过齐腰深的河水,冲上对岸的绝壁,击溃当面的南朝鲜军后,迅速向敌后穿插。
此时,我志愿军全线发起进攻,尽管美空军频繁出动战机进行轰炸,平均每10分钟就有一批轰炸机出动,但其地面部队却抵挡不住我大军的攻势。仅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志愿军右纵队第38、39、42军就突破了三八线阵地。战斗至2日15时,66军第198师占领春川以后,李奇微苦心经营的三八线阵地完全崩溃。
南朝鲜军夺命似的往南溃逃,李奇微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南朝鲜军丢弃了所有武器,无秩序、无领导地往后撤退,李奇微试图制止他们,但几辆卡车丝毫没有减速便从他身边绕了过去。他只能下令宪兵截住这些溃散的南朝鲜军,重新将他们组织起来。而此时,美军正在从汉江上仅有的两座浮桥撤退,周围挤满了难民,这些难民一拥而上极有可能造堵塞交通,让美军错失安全撤离的机会。为此李奇微下令,将难民驱离,必要时可以向他们开枪。
鉴于以上情况,李奇微于1月3日晨下令,全线撤退至汉城以南组织防御。他让美国大使莫西奥通知李承晚,留在汉城的机构必须在下午3时以前撤离。李承晚提出了质疑:“李奇微将军讲过,他是准备长期留在朝鲜的,可现在他刚到朝鲜一个星期,就要撤离汉城,难道他指挥的军队只会撤退吗?”这个犀利的质问,让李奇微非常不高兴,他也顾不上外交礼节,让大使转告李承晚:“你最好告诉他,请他到前线听听中共军队进攻时吹起的刺耳军号……看看他们南朝鲜的军队是怎么像羊群一般溃逃的吧!”
军号是我军发起进攻的信号,也是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的梦魇。军号一响,则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志愿军战士,从某个他们完全没意识到的山头冲出来,对他们造成杀伤。美军刚开始将我军军号称之为一种古怪而又古老的方式“他们总是在进攻时敲锣打鼓”,继而美军意识到号声一响时很可能意味他们生命的终结,对此产生了阴影。
在进攻釜谷里的战斗中,39军347团7连占据一个小高地,卡住了英军的退路。英军凭借火炮数次向高地发起冲锋,7连的战士接连倒下,最后仅剩7人。就在英军再次冲上高地时,已经打完所有弹药的司号员郑起,情急之下抓起身边的军号,吹响了进攻的信号。这些见识过军号响起以后战友们惨烈下场的英国老兵,迅速地撤出了战场。
事实上,到朝鲜之前李奇微还问过麦克阿瑟另外一个问题:“假如苏联参战,我们该如何应对。”麦克阿瑟毫不犹豫地说:“把我们的部队撤到日本。”美国其实一直在做两手准备,他们只想用最小的代价解决朝鲜问题,假如遭遇到强大的压力,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甩掉李承晚和他的南朝鲜军。美国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国家,李承晚只不过是他们利益链条中的一枚棋子。
写到这里,我想起网上有一种很普遍的声音——抗战中美国对我们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是的,我们确实应该感谢和缅怀那些为中国抗日战争而牺牲的美国英雄。但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美国支持中国,只不过是希望中国尽可能多地拖住日军,国际关系中从来没有感情可言。中国有世界上最能吃苦的士兵,而美国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两者结合在一起是中国远征军能在缅甸丛林中横扫日军的主要原因。试想一下,当年中国军队如果向南朝鲜军一样一触即溃,美国还会那样坚定地支持我们吗?用句现在比较时髦的话来形容“打铁还需自身硬”。
今年是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这是我国的立国之战。此战不仅打出了我军的军威,更赢得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的机会,这是我国一段光荣的历史,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去了解的一段历史。著名作家李峰所著的《决战朝鲜》以翔实的史料全面揭开了朝鲜战争台前幕后的诸多历史真相:包括中国出兵朝鲜、苏联对华援助、志愿军战俘真实经历等情况,内容详实全,具有很高的可读性,是一本了解抗美援朝战争非常好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