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460-513),字次道,琅玡临沂人。生卒年不详。南齐王僧虔次子,王慈弟。拜驸马都尉,梁初位散骑常侍,中书令,迁丹阳尹。累官至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谥安。
其书逸笔草草,潇洒出尘,得“二王”温文尔雅的艺术气质,又具备大胆出格的险峻风貌。《梁书》卷二十一《王志传》云:“志善草隶,当时以为楷法。”时人徐希秀常称王志为“书圣”,似有恭维之嫌,然传世之作《喉痛帖》中恣肆的字形,强悍的笔势,展示了速度与激情、胆识与气魄,令后学者瞻仰。唐代颜真卿《祭侄稿》用笔淋漓动情处颇有该帖几分笔意,宋代“风樯阵马”的米芾亦得益于此帖。
王志《喉痛帖》,因为此帖头四字“一日无申”,因此又称《一日无申帖》,见于辽宁省博物院藏的《唐摹万岁通天帖》。
此札开篇的“一”字较轻细,其后的“申”字粗壮有力,竖画劲健,收笔渐枯,给人“燥裂秋风,润含春雨”之感,自此行起,逐渐进入创作状态。第三行“来患”二字笔画细且为草法,此后连笔渐多,字形简约。到最后一行,字形极为放浪。该帖中的“气”“慰”“夜”“来”“患”“喉”等字上部收缩,下部开张,显示出极强的个性。篇章中间部分的字形都显得大而重,且笔画纵横斜出,有如战场的中心,戈戟交错、争折激越,构造之趣,尤为特出。
释文:一日无申,只有正属雨气方昏,得告,深慰。吾夜来患喉痛,愦愦,何强,晚当故造迟叙谈。惟反,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