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明:孩子 2 岁就会撒谎!早撒谎的娃可能更聪明

2023-06-10   丁香妈妈

原标题:研究证明:孩子 2 岁就会撒谎!早撒谎的娃可能更聪明

我家有两个宝宝,大的两岁多了,小的才六个月。

最近,大宝开始学会撒谎,而且不是一次两次撒谎,是经常性、多场合的撒谎。

从超市采购食材回来,还没收拾东西,发现大宝一嘴饼干屑,应该是趁我们不注意,自己打开了给她买的饼干。

我们问她到底吃了什么,她一脸无辜地说道:“我没有吃”。尽管“人赃俱获”,她依然坚持自己“啥也没吃”。

我相信,有很多家长都会经历和我一样的遭遇,发现孩子学会撒谎了,“不诚实”。

小小年纪怎么就学会了撒谎?如此下去会不会以后品行有问题?我们今天跟大家聊一聊,孩子撒谎的秘密。

2 岁左右的孩子

就已经开始撒谎了

据统计, 在 2 岁的时候,大概 25% 被观察的儿童会进行至少一次撒谎 (Evans & Lee, 2013)。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随着年纪的增加,撒谎出现的几率会越来越高。到了 4 岁左右,大概 94% 被观察的儿童会进行至少一次撒谎 (Wilson, Smith, & Ross, 2003)。

来自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 Evans & Lee (2013),对 65 名 2 到 3 岁的儿童进行了研究,他们邀请这些孩子来到实验室来做一个简单的小任务。

实验人员告诉这些孩子自己要去房间的另一个角落去找一本书,并且要求孩子不要偷看身后的玩具。当实验人员回到座位上的时候,会问孩子有没有去偷看玩具。

图片来源:Evans,A.D.,& Lee,K. (2013). Emergence of lying in very young children.Developmental Psychologu,49(10),1958-1963.

对比视频结果发现,80% 的被试儿童偷看了玩具,而这些偷看玩具的儿童中,40% 进行了撒谎行为。

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孩子都撒谎了。

更有趣的是, 随着儿童的年纪增加,撒谎的比例也相应的增加。

图片来源:giphy.com

Lee(李康,多伦多大学人类发展与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在全球范围内测试了 1200 名 2~6 岁儿童的撒谎问题,这些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家庭和教育环境。

研究人员会跟这些孩子玩竞猜游戏:抽出一张扑克牌,让孩子猜点数,如果猜对了就会获奖。在孩子游戏过程中,研究人员会找借口离开一会儿,离开前特意叮嘱孩子千万不要看卡片。

等研究员一走开,摄像机就捕捉到 90% 以上的孩子在 5 秒内就犯规了。等研究人员回来询问后,只有部分小朋友承认自己偷看了。

图片来源:李康一席演讲

《小朋友是怎么学会撒谎的?》截图

最终结果显示,2 岁孩子中,30% 会撒谎;到了 3 岁,撒谎率达到 50%,4 岁后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撒谎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发现,原来,全天下孩子都会撒谎。

孩子早期撒谎不撒谎和年龄有关系,和家庭教育、生长环境没有绝对的联系。

为什么孩子会撒谎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看起来都像是在撒谎,但原因却大不相同。

2~3 岁的孩子, 还无法区分什么是真实发生的,什么是想象。你可能经常发现孩子满嘴“跑火车”,比如:“爸爸吃掉了我的巧克力”、“我睡在星星上”等。

3~4 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意识到别人的想法可能和自己的不同,但他们的认知发展还是有局限,尤其是 情绪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通常会在情绪的驱使下作出反应。

比如,孩子吃了糖果,说出来可能会被批评;也可能是孩子知道不能吃但是吃了。这会让他们感到内疚,内疚是一种不好的情绪体验。为了避免被批评,也为了不让自己感到内疚,孩子很可能就会选择说“我没有吃”。

尽管这种伎俩很容易被父母拆穿,但这种谎言不是大家以为的“故意和父母作对”、“不诚实”等。 他们只是希望事情没有发生。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还有一种可能是,如果撒谎说没有吃糖果,他可以获得更多的糖果,这样的结果对孩子很有吸引力。

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角度来说,一个行为如果反复发生(比如撒谎),那么一定存在某些 “强化物”(比如不被批评、吃到更多的糖果),也就是说撒谎的行为对孩子“有利”。而这种情况下,家长尤其要注意引导。

孩子学会撒谎

不是一个坏事情

首先我们要确定的是, 孩子撒谎,并不是一个很坏的行为。

经过大量数据分析,大麦吉尔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 Talwar & Lee(2008)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孩子的撒谎行为和以下三个认知能力相关: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管控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和道德判断(moral judgments)。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心智理论指的是,孩子能够在脑海中想象另一个人在想什么,也可以理解成换位思考的能力。比如说,如果妈妈看到他吃了最后一颗巧克力,孩子就会想到,如果说爸爸吃的,妈妈就不会相信。

管控功能,是一系列认知过程的统称,包括工作记忆、注意力管控、反应抑制、抽象思维等。一般由脑前额叶所负责。形象来说,管控功能就好比是我们大脑里的 CEO,它要统筹工作、调配资源、做出很多重要决定。

当撒谎时,孩子需要观察你的反应和表现,来编造一个貌似真实的谎言,让谎言没有漏洞和破绽。孩子会想我要用什么理由、语言和表情来撒这个谎。整个过程宝宝的管控系统可是忙得很,要互相联动,缜密配合,才能完成一个谎言。

道德判断比较好理解,咱们就不多说了。

很有趣的是,在这三个认知能力之中,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和撒谎行为最为紧密相关的是管控功能和心智理论,而不是道德判断(Talwar & Lee, 2008)。

图片来源:Talwar, V., & Lee, K. (2008). Social and cognitive correlates of children’s lying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79,866–881.

可以说,撒谎是孩子心智发展中的一个 “里程碑”,甚至可以说,早撒谎的孩子可能更聪明。因为 撒谎可能代表着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大脑神经系统日趋成熟。

发现孩子撒谎

家长应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应该要端正态度, 辩证地去看这个问题。

对于年幼的娃来说,撒谎是一个到了一定年龄,随着大脑逐渐发育、认知能力逐渐完善,必然会产生的现象。

它先于道德观的形成。也就是说, 孩子早期的撒谎行为(7 岁以前)和道德判断关系不大,家长不需要“草木皆兵”。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家长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它当成一个道德问题来处理, 不要给孩子贴“撒谎”、“不诚实”的道德标签。

我们更要做的,是去理解孩子“撒谎”背后的动机, 鼓励他们直接说真话。

比如:孩子不想走路,撒谎说脚痛。家长可以这样引导:

你说脚痛是不是想让爸爸抱你,但是又担心爸爸不抱你呀?

听完孩子的解释,再告诉他撒谎对于爸爸妈妈的影响。可以说:

爸爸有点难过,你都不敢和爸爸说真话,其实你可以直接说想要爸爸抱的。

其次, 灵活利用“奖励”和“惩罚”,“弱化”撒谎行为,“强化”说真话的行为。

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我们拿走孩子撒谎带来的好处,而给孩子说真话的行为提供更多好处。孩子慢慢就会发现,不撒谎反而比撒谎更能解决问题,自然更愿意说真话。

比如,孩子吃了糖果害怕被批评,所以说自己没吃。那我们不去批评他,而是鼓励他说真话。如果孩子承认了,可以口头表扬孩子,甚至让孩子出去玩一会儿。

如果他是为了得到更多糖果,我们就要明确态度:如果他再撒谎,下次就可能没有糖果吃了。

另外,研究也证明,给孩子讲强调“诚实会有好结果”的故事,比“不要撒谎”的故事(《狼来了》、《匹诺曹》等)更能显著增加 3~7 岁孩子说真话的行为(Lee et al., 2014)。

最后,家长要自己做好榜样。

在生活中尽量减少撒谎的行为,多说真话、诚实待人。如果我们自己经常撒谎,想让孩子不撒谎,那就真的有点难了。

参考文献

[2]Evans, A. D., & Lee, K. (2013). Emergence of lying in very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9(10), 1958-1963. doi:10.1037/a0031409

[4]Talwar, V., & Lee, K. (2008). Social and cognitive correlates of children’s lying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79, 866–881. doi:10.1111/j.1467- 8624.2008.01164.x

本文专家

许梦然

合作专家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

加拿大安大略省临床心理专家

叶状

审核专家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会员

策划制作

监制:大力

排版:月饼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