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从今年四月开始,媒体就陆续报道了便利蜂出现闭店潮的消息。
天津多家便利蜂,多门店均出现了大门紧锁的情况:
一夜之间人去店空,仿佛没有来过这里一般:
登录大众点评和便利蜂小程序发现,好家伙,几家便利蜂都显示暂停营业状态。
除了天津,在山东济南,曾经多如牛毛的便利蜂,几乎都处于停业状态。
而在北京,虽然当地的便利蜂照常运作,但不少顾客反馈,便利蜂的货架上出现大面积的缺货。
“感觉他们明天就要跑路。”这位顾客说。
在社交平台上,部分网友也反映,自己附近的便利蜂,要么闭店,要么取消了24小时营业:
而在两年前,便利蜂还是便利店行业的一匹黑马。
2020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中国便利店TOP100榜单,其中便利蜂以1585家门店位列榜单12名。
图源:中国连锁经营协会
2020年年末,便利蜂执行董事薛恩远曾宣布了雄心勃勃的万店计划。
通过“高速扩张模式”,便利蜂2021年门店数将突破4000家,2023年将达到1万家。
便利蜂对比其他的便利店,较为突出的一个优势是他们的算法优势。
你很难想象,如果要在便利蜂总部工作,公司会考察线性代数和概率论,高阶版甚至还包括微积分。
当然了,这个考试是自愿参加的,但连数学考试都搬出来了,你可想而知他们对算法有多痴迷:
在强大算法的驱动下,便利蜂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算法来精确量化。
比如便利蜂的熟食,需要仪器测量出菜的酸甜苦辣阈值,土豆丝的硬度、扁豆的长度、炒制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
另外,便利蜂为了做到日日清,像是面包、饭团、酸奶等日配品都采用电子价签。
系统会根据昨日同期库存、当日销售情况动态打折,以高效消化库存。
然而店员们是人,不是机器。
知乎用户“卧聋先生”就曾分享了自己在便利蜂工作的经历:
上班需要不停对着机器,需要在系统中领任务和完成任务。
做任务就算了,关键是如果任务超时了,就得罚款。
这个规定在我看来就挺扯淡的,因为店员在店里的变数实在是太大了。
如果有客人需要帮助,或者需要咨询某种商品,你总不能丢下他去做任务吧?
万一客人把食物洒了,你总不能不去打扫而是去完成任务吧?
但机器不会有一丝温情,你超时了就是超时了。
这无疑让便利蜂的店员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人干着干着就润了。
然而便利蜂也并没有好好善待留下来的同事。
我们都知道年终奖对打工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然而就在今年3月30日,便利蜂发出全员邮件,宣布取消年终奖。
理由是:由于疫情,2021年公司业绩未达到预期。
算法的精进,是能更好地控制损耗,但也意味着,这能更好地控制员工,让人疯狂地运转,为便利蜂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便利蜂员工的离职率异常的高,留下来的要么是新手,要么早已心力交瘁,自然就会影响服务质量。
再讲深一点,先进的算法真的能把控质量吗,其实也说不准。
今年3月,便利蜂就曾因质量问题被监管部门处罚,济南丁豪广场店因涉嫌销售过期包装食品被罚款5000元。
今年6月,便利蜂旗下门店卖过期糖被罚6万元:
说白了,你算法再牛逼,执行的还得是真人。
但忽略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只用算法束缚他们,却让底层员工苦不堪言,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这无疑也为今天的困境埋下了伏笔。
另一方面,便利蜂和别的便利店不一样:便利蜂从来没有开放加盟,都是直营店:
直营店的优势非常明显,不仅毛利率高,还能便于总部管理,提升整体服务质量,但缺点也显而易见:
那就是成本太高。
你开放加盟,不仅能收一笔加盟费,像铺租人工还能让加盟商自己负责。
直营的话,这些费用基本都要总部来承担。
一般来说,直营店讲究少而精,不适合开太多,因为这会产生巨额成本。
然而你前面也看到了……便利蜂已经开了千家直营店了,可想而知背后的成本有多高。
再遇到疫情之类不可抗力因素的冲击,那想做到自负盈亏都几乎不可能了。
在这种情况下,便利蜂在2020后却没有找到融资,今年关闭门店止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便利蜂关店的最后一个原因,还是老生常谈的“行业竞争激烈”。
现在便利店是真的多:全家罗森711,易捷天福美宜佳,每个都是难啃的骨头。
便利蜂拿什么去竞争,算法吗?
希望他们在埋头算法的同时,多关心关心下面的员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