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文坛 | 张琳萍:赶鹅姑娘
赶鹅姑娘
作者 张琳萍
乡下的院子很大,四四方方的一大片,正中间是整齐的红砖铺成的一米宽的笔直的过道,偶尔有几片不知从何处飞来的落叶,在风里打着旋,翩然起舞。地面的土被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用石碾子碾的又瓷又硬,泛着亮光,即使是下雨天,踩上去,也是光溜溜的,不小心还会打滑,完全不用担心泥巴会黏在鞋子上。
北墙下,七只大鹅悠闲地踱着方步,随意的啄着食物。时不时引吭高歌,此起彼伏,搅动了安静的午后,却一点也不聒噪。女孩从屋内跑出来,伸着手臂在鹅群里穿行,鹅就围着她叫。
女孩不怕鹅,鹅也不会啄她。她还记得,这七只鹅被爸爸带回来的时候,还特别小,一个箩筐都放得下。毛茸茸,黄澄澄的,挤成一团,就这样被养在院子里,一起养的,还有笼里的鸡。有时候放学后,女孩会割草给鹅吃,也会给鹅喂玉米粒、拌好的麸子皮。鹅长得很快,饭量也很大。有生人来它们会大声的叫着,扇着翅膀,踢踢踏踏一起扑上去啄。这个时候,女孩就会大声吆喝着跑过去,把鹅赶回院子墙角去。
女孩七八岁,和鹅一起在院子里长大。鹅下蛋了,鹅蛋很大,可是并不太好吃,女孩喜欢拿着大鹅蛋玩,把它放在鸡蛋里,看着她突兀的傲然独立。
女孩喜欢放鹅。村外有个废弃涝池,据说是以前的供水站,人工挖成的,一半在蓝天下映着天上的云,一半掩映在大槐树下。在涝池中间,建着一个水泥房子,顶上平平整整,一根粗大的水管,一头搭在水房,一头在岸边。午后,小姑娘会拿着一根竹竿,赶着家里的七只鹅,去涝池放鹅。女孩喜欢放鹅,更喜欢带着作业本或者一本少年月刊一起去。一开始,爸爸妈妈会让哥哥带着妹妹一起把鹅赶过去。哥哥贪玩,只要把鹅赶下水,就去找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留妹妹一个人看着。
妹妹站在岸边,看着鹅欢快的奔向水池,“扑通扑通”的跳下去,在水里撒欢,嬉戏、游泳、此起彼伏的引吭高歌……或悠闲,或喧闹一片。时间久了,无聊起来,就把目标盯在了涝池中间的电房,小心翼翼的抱着水管,爬到电房上面去。站在水房上面,小心的四面巡视,带着小小的害怕和满足感。黄昏时分,一根竹竿,一个姑娘,一群大鹅,摇摇摆摆。嘎嘎喳喳的,在斜阳的余晖里归来。
姑娘很期待放鹅的午后。她会带了作业本,带了小板凳,坐在涝池的小水房上写作业,读少年月刊。鹅在水池里游泳,姑娘在水房上读书学习,作业和书本,更像道具。姑娘来来回回在水管上爬上爬下,胆子越来越大,走得也越来越稳,最后都可以站着自如的上去下来,她很欢喜。这种日子,持续了大半年之久。
后来,家里的鹅被陆陆续续送了人,最后只剩下一只,也不必赶去涝池让它游泳了。再后来,涝池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被村里的人承包,养了鱼,又种了莲菜,再后来,变成了芦苇荡……现在,那个地方,水早已经干了。再也寻不见涝池原来的影子。姑娘再也没有养过鹅。
作者简介
张琳萍,陕西渭南人,教育工作者,临渭区作协会员,长于诗歌散文。以文抒心,以文会友,以文字行走在烟火人间并乐享精神的富足。
来源:三贤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