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繁星(富书专栏作者)
看到一个视频。
博主在咖啡店给女儿讲作业。
讲了好几次,女儿就是不懂,气得她火冒三丈,朝女儿吼道:“教你八遍都不会,怎么这么笨,别写了!”
吼完她就起身离去,留女儿自己在那。
过了一会,她回去看到一个年轻女孩正在给女儿讲作业。
她发现,小姐姐讲题的时候很有耐心,女儿听不懂,会再讲一遍,直到女儿听懂。
这不禁让她反思,不知何时起,她对女儿的温柔消磨殆尽,满眼只有孩子的缺点,还不如一个“外人”有耐心。
她的反思,这让我想起一句话:距离产生美。
不论任何关系,都需要保持一定距离,才有足够空间去欣赏对方的优点。
而父母最容易忘记这件事,就导致离孩子太近,给孩子的缺点戴上了放大镜。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用“外人”视角来看孩子。
父母不拿自己当外人
亲子关系容易失衡
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女儿茜茜主动要求想写日记,妈妈帮她买了新的笔记本,并鼓励她随便写。
谁知,茜茜写好日记后,妈妈竟像检查作业一般,帮她纠正错误,要她改正。
一番操作,搞得茜茜很不开心。
她疑惑道:“爸爸不是说日记是属于自己的秘密吗?为什么妈妈可以看?”
茜茜妈妈却不以为然,觉得你都是我生的,有什么不能看的。
但她不知道的是,她翻开的是茜茜的日记,打破的却是茜茜对她的信任。
后来,茜茜为了应付妈妈,干脆写两本,一本自己藏起来,一本给妈妈看。
网友@志豪 分享,自己父母一直没啥边界感,什么都要管。
小时候没办法,只好忍着,工作了,拿到工资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搬了出去。
他以为这样就能获得自由。但后来发生一件事,让他和妈妈差点断绝关系。
当时,妈妈知道自己有了女朋友,就偷偷来出租屋找他(妈妈有备用钥匙)。
那会才早上7点,他和女友睡得正香,妈妈突然进入,拉开被子,大喊一声:“起床啦。”
女友吓得尖叫不止,事后,女友和他分了手。
但妈妈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反驳儿子说:“你从小什么样我没见过?我不就是想给你们一个惊喜吗?”
作家明天在《父母界限》中写道: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舒适,是因为彼此都很知分寸的保持了这个界限,不踩线,不越线。”
父母与孩子亦如此。
很多父母爱孩子过切,从不拿自己当外人。
他们打着爱的名义,肆意干涉,践踏孩子的领域。
当孩子感到不被尊重与理解,时间久了与父母之间心生嫌隙,亲子关系就会变得紧张兮兮。
父母把自己当“外人”,孩子更自立
曾在《豆瓣佛系父母联合会》小组看到这样一个分享。
网友@一诺妈 说,自己因病需要住院一个月,只好将儿子托付给朋友照顾。
那段时间,她担心儿子在朋友家里,会添麻烦。
因为儿子平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理能力极差。
没想到,她出院后,接回来的儿子仿佛变了一个人。
不仅会主动收拾自己的房间,还会帮她分担家务。
她满脸疑惑,忍不住给朋友打电话问,是不是有什么神奇招数。
朋友不以为然地说:“没有啊,我就是告诉他,我不是你妈,没时间照顾你,你自己管好自己。”
听完朋友的话,她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平时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帮,才导致儿子不够自立。
反而是朋友,明确自己的“外人”立场,让儿子知道,万事只能自己来,一下子给他锻炼到位了。
有人说:孩子的成长,藏在父母一次次地退出里。
大学毕业那年,我想去上海找工作,家人都反对,因为在他们眼里,我还是那个照顾不好自己的小姑娘。
但当时的我,一心想出去闯闯,爸妈拗不过,就放我走了。
那时,他们每天都给我电话,怕我过得不好,总是想劝我回去。
直到第二年,我攒了点钱,带爸妈去厦门玩了一周。
当时爸爸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
他说:“我女儿以前东南西北都不分,现在竟然能自己带着我们在厦门逛来逛去了。”
那次旅途之后,他们再也不喊着要我回老家了。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父母做得太多。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像是放风筝。父母爱得太深,总舍不得放线,但越舍不得,孩子越飞不高。
殊不知,放风筝的秘诀便是:慢慢松一松手中的线,才可以让它飞得更高。
父母学会“置身事外”,让孩子经一经风雨,才有机会见彩虹。
做“局外人”,也要掌握方式方法
主持人孟非曾说:“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介入得越深,子女的幸福可能性越低。”
养孩子的路上,父母学着收起自己控制的手,像个“外人”一样,给孩子更多空间与时间,可以让孩子更独立。
不过做“局外人”也需要方法,下面几个方法可以参考。
1、适当“懒惰”,给孩子成长机会
闺蜜家儿子,简直就是大家的“梦中情娃”。
小小年纪,不仅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还时常主动帮闺蜜做事。
问起闺蜜养娃秘诀,她说就一个字“懒”。
别的父母,眼里全是活,不等孩子干啥,手脚麻利就给解决了。
她不一样,打扫卫生时,跟儿子说:“哎呀,妈妈好累呀,你可不可以帮忙呀!”
一来二去,儿子被她锻炼的特别自立。
有人说:勤奋的父母养出懒惰的孩子。
反过来想,会“偷懒”的父母,给孩子更多锻炼机会,养出勤奋的小孩。
2、尊重孩子想法
《爸爸去哪儿》节目中,陈小春因没耐心,大声吼叫儿子Jasper。
面对春哥的吼叫,旁人都吓一大跳。
但Jasper却镇静地问爸爸:“你可以不生气了吗?”
一句话,让小春哥冷静下来,并及时跟儿子道歉。
弹幕上,网友都说:“Jasper好勇啊。”
其实,Jasper的勇敢,跟应采儿平时的教育脱不了关系。
她很尊重Jasper的想法,不会因为自己是妈妈,就帮孩子做主。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提到:尊重孩子是培养教育孩子最大的前提。
教育孩子的时候,给到孩子尊重,可以帮助孩子养成独立人格。
3、及时鼓励,培养孩子自信心
海伦凯勒曾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侄子之前数学很差,每次考试都不及格,嫂子着急得不行。
但今年,嫂子开心地跟我说:“今年哲哲数学考了89呢。”
如此大的变化,家人都很惊讶。
跟侄子打电话才知道,他们今年换了一个数学老师,又温柔又会夸人。
老师不仅不嫌弃侄子基础差,还总是夸他,即使他做对的只是一道很简单的题。
这让他一下子信心爆棚,对数学也产生了兴趣。
自信心是孩子的底气来源,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鼓励,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心理学家克莱尔曾说:
“父母真正的成功,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
不得不承认,父母与孩子一开始就指向了分离。
既如此,我们应该后退一些,再后退一些,守住和孩子之间的界限,给孩子真正需要的爱,帮助孩子早日独立。
也希望我们的孩子,独立又自主,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作者简介:繁星,富书专栏作者,文章:爸妈精读,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