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常州大学乡贤文化研究所与常州图书馆联合举办的《道乡集》、《思贤录》赠书仪式暨第二届道乡文化论坛成功召开!
邹氏先贤邹浩《道乡集》及《思贤录》重刻再版后的首发赠书仪式日前在常州图书馆举行。
薪火永续,邹氏宗亲与各位著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新书发布暨赠书仪式隆重召开!
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院长 葛金华讲话
常州先贤邹浩,是宋代常州本土文人通过科举,由进士而从地方文士一转而为一国国士的代表性人物,是常州本地文人科举成功和文化繁荣的真正先驱和开拓代表。
可以说,邹浩是与常州文化同步发展的节点性重要人物,于常州和整个宋代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价值。
邹浩进入宋代政治之时,适处新旧党争的文化生态,但他并未随风飘摇,而是坚定以公心、公义为准,以直士而扛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旗帜,并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自己的理想。
先贤邹浩同时也是以杨时为代表的,儒学(理学)南传的重要先驱和节点人物,也是现在江南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家园”的重要奠基、先驱和代表人物。
其中蕴含着当时儒学高士,如邹浩等立足儒学精义,吸收佛教思想为代表的当时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通过反复思考与实践而综合出新的新的文化精神。而这种精神,又是东西、南北文化融合的典范。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乡集》
邹浩,字志完,人称道乡先生。常州人,北宋重臣、理学家、文学家。
文章深中时弊,温厚深淳,诗词声情并茂,内涵丰富。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道乡集》及《思贤录》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历代社会和文人士子的敬重推崇。
《道乡集》,既是了解、理解北宋政治、历史与文化,认识、了解邹浩其人的重要文献。更是发现和传承其学的重要基础和重大工程。人能弘道,而非道能弘人。
《思贤录》则是一部邹浩及儒学南传的影响史、接受史和文化史,价值很大,既是重要历史文献,更是常州文化自觉的开端式标志性文献。
《道乡集》四十卷,宋邹浩撰。邹浩,元丰五年进士,官终直龙图阁,宝文阁学士,谥曰忠,自号道乡居士,故尊称道乡忠公。
文集乃其子柄、栩所辑。公之同郡名士有谢应芳者,不远千里去钱塘征序文编首,而谢君非公之氏族也,应芳率子彚次成《思贤录》者,计三十余年。
每欲镂版以永其传,未能也。明洪武壬戌四月,访昆山诸故人,因举似王克明仲昭,蒙欣然命工刻梓,故缀集前后三百年祭告哀挽之辞,及巡省碑志等俱载其中。
道乡公裔二十六世族贤禾,至京师,赴永州,途川北,因山水暴涨,人骡漂流大河;入宝鸡,度栈道,坠崖险丧命;达成都,历时三年,筹刻梓资。
南海二十三世孙伯奇者,购求二十年不得,咸丰七年丁巳,友人金芑堂孝廉北上,苦搜一年,遂得于都城瑠璃厂,往返万里,缄以赠与伯奇族贤。
因受数贤达精神所感,更为响应族贤宏国先生之“尊奉兴举又在我后人尽心鼎力,”使传统乡贤文化永传,之倡印号召。
后由其子收编为《道乡集》,有制、表、启、记、序、疏状、策问及诗、赋等各类诗词文章2000多篇,共分40卷4册。
另有《思贤录》6卷1册,是元末明初地方硕儒谢应芳所整理纪念邹浩的各种文章,有题咏、传记、跋语、年谱等。
这次再版是由常州邹氏道乡文化研究会在相隔近200年时组织开展的,依据清代道光年间版本,同时对部分诗词进行注解,方便阅读理解。
《道乡集》之再版,主因有二:
一者常州儒风蔚然,皆因道乡忠公,功勋卓著,使乡贤文化以其永传。道乡文化传承孔孟之道,集邹鲁文化之大成,是中华文化之明珠,理应发扬光大之。
二者将先贤古文化传给人们,确立忠心报国之理念,增强民族自豪感。愿文集之甘泉化为中华儿女强大的正能量,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邹浩先生《榴花》
摘自《道乡集》
阁东阁西安石榴,两株相映花枝稠。
山高江阔万木叶,独此烂熳开不休。
有如牙门集缨级,碧油幢外红光浮。
又如青天驻羲御,火龙鳞鬣惊人眸。
朝朝莫莫看愈好,直若有意宽离忧。
无穷归念姑且置,栏边取醉商声讴。
《榴花》是邹浩被贬昭州期间所作,作者被贬昭州,与家人分离,此时看到鲜艳明丽的榴花,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美景,兴起了无穷归思。此诗开篇一直在写石榴,“阁东阁西安石榴,两株相映花枝稠……又如青天驻羲御,火龙鳞鬣惊人眸”,写尽了石榴的美态。继而转写“朝朝莫莫看愈好,直若有意宽离忧”,点出了诗人的“离忧”,诗人看到“独此烂漫开不休”的榴花,不由起了归家之念,但无可奈何,“无穷归念姑且置,栏边取醉商声讴”,只能借悲伤的歌声唱纾解自己的无穷归念。
阁是指来仙阁,是当时昭州太守王藻为邹浩更名的。“仙宫岭下来仙阁,太守更名为我来”。房东又在旁边建立梅园,邹浩在昭州的日子里,大部分时间都在此度过。邹浩在此会友品茗,留下大量与梅有关的诗篇。在闲暇时,邹浩修治他的梅园。
此次“盛世修史”就像一支火炬,让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穿越古今,照亮前路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一脉相承,初心不变。
今以一部乡贤文化丛书《邹忠公道乡集》《思贤录》为动力,广大邹氏裔孙定能读道乡书,传忠孝心,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