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有没有看过2004年华语乐坛排行榜,那一年竟然拥有近十年都生产不出的爆款量。
周杰伦、蔡依林、林俊杰、王力宏、SHE、陈奕迅、张惠妹、孙燕姿等他们的代表作都在2004年发表。
而排行榜上好几十名开外的歌曲你都会唱:《七里香》《江南》《我们的爱》《倔强》《宁夏》。
想想有点唏嘘,为什么你一直在听老歌,而新歌已经多久没听到一首能唱进心里的歌了呢?
和以前相比,现在的音乐人和音乐节目无疑越来越多了,但是好听的歌却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
无论是赖歌手们不思进取,还是赖观众们品味下降,似乎都没说到点上。
甚至连到底什么是“好听的歌”,标准都越来越模糊了。
那就要先说说过去的原创作品都从哪里来的?
唱片公司是发掘原创的主力,他们的主要渠道有以下几点:
民谣餐厅发掘,台湾民谣歌手基本是这个来源;
向民间收歌,从小样里选;
大学校园组的乐团,出产了五月天和内地校园民谣;
地下摇滚乐队;
各行各业的人转型做音乐人,例如医生罗大佑,家里开瓦斯行的李宗盛,当警察的陶喆。
唱片工业崩溃之后,公司不再需要选歌,剩下的渠道只有影视插曲、选秀和自媒体平台。
影视插曲不能创造新人,只能消耗成熟作者;选秀偏向于爱豆,自弹自唱的音乐人多半不会跳舞,早早被淘汰了,这两年选秀只出了个毛不易。
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优质的原创音乐都是音乐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远的,无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还是浪漫主义民族乐派,经典音乐皆为原创。
原创音乐养育了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德彪西、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大师。
近的,我们耳熟能详,香港的许冠杰、罗文, 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陈百强,四大天王;台湾的罗大佑、李宗盛,周杰伦;内地的崔健、魔岩三杰,王菲,许巍、朴树等
历史证明了,优质的原创音乐和歌手,会穿越时间,经久不衰。
然而,中国原创音乐走过懵懂时期和纯真年代,却渐渐少了些许理想、激情和抱负。
从唱片时代到磁带,从磁带到数字音乐,音乐行业频繁接受科技的洗礼,造成原创音乐内容匮乏以及音乐产业链条的不成熟。
中国的音乐综艺,除了翻唱,还有别的吗?
最新一季《中国好声音》总决赛在鸟巢上演,2019年已播将播和从未断档的音乐综艺让中国音乐市场瞧上去百花齐放,蒸蒸日上。
看似繁荣的背后,仔细琢磨却记不起几首新鲜的、优秀的原创音乐作品,不免感慨衣不如新,歌不如故,还是老歌好听啊。
在国内音乐综艺不断进化的过程中,改编翻唱始终被视为节目赚取热搜、选手收获人气、老歌得以翻红的多赢手段。
即便有少数主打原创的节目,要么早夭难产,要么反响平平。
不少人已经开始习惯把改编翻唱能力跟歌手的才华等同起来,除了节目中的明星八卦和戏剧冲突,“谁谁谁又惊艳翻唱了哪首歌”似乎是大家最乐此不疲的话题。
2015年,邓紫棋作为当年《我是歌手》中的最大黑马,与节目组算得上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可就因为坚持要在当年的巅峰会上演唱自己的新歌,《我是歌手》总导演洪涛以一条“你不换歌,我们换人”的微博宣告双方的决裂。
在后续的微博中,洪涛直接表明态度:《我是歌手》一直是以翻唱、改编作品作为节目的音乐诉求。
这显然不是因为洪涛觉得听众不想听新歌,而是因为行业经验丰富的他明白,新歌质量没法保证,即便对方是已经红得发紫的邓紫棋。
因此,作为一档面向大众,收视率大于天的电视节目,改编翻唱就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家既不至于完全没听过,听上去又有点新。
最终改编翻唱这一形式,超过了表演的内容,成为节目组最看重的因素。
改编翻唱或许曾给乐坛生态带来过短暂的平衡,但需求始终在不断演进,当改编翻唱再也满足不了我们的时候,大家举目四望这片土地已无新芽萌发,人们就只好感叹一句:唉,还是老歌好听啊。
更有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在2019TMEA腾讯音乐娱乐盛典的投票评选中,相声演员张云雷一度以75.13万的票数排在“内地最受欢迎男歌手”第一位。
紧随其后的还有张艺兴,肖战,蔡徐坤,薛之谦,毛不易,王俊凯,鹿晗,张杰,易烊千玺。
而华晨宇、周杰伦、林俊杰等连前十都没有进入。
众所周知,张云雷的主业并不是唱歌,而是说相声,然而一个相声演员票数却能盖过内地无数的人气实力歌手,不得不说粉丝确实相当能打。
榜单一公布,就引发网友的群嘲,尤其是目前登顶的张云雷,更是成了众矢之的。
“我服了,唱得好的都在后面,前排全是花瓶。”
“相声能把专业歌手比下去,精彩!”
“这是个什么投票,没有听说过。”
“记得郭德纲有个段子,同行未必把你怎么样,弄死你的都是外行。”
这就是粉丝的力量,令整个圈子畸形生长。对此很多人已经见怪不怪。
过去,周杰伦的粉丝会买王力宏的专辑,孙燕姿的歌迷一样会买陈奕迅的歌听,原因很简单,因为音乐元素各不相同,每首歌所表达的也不同,只要足够好听,大家就会买单。
但现在,一个粉丝为了让爱豆在榜单上醒目,一个人能一次性买几千上万张一模一样的音乐专辑。
音乐人的本事,大多“功夫在诗外”,颜值带流量、人设招粉、商业营销、粉丝给力等等,有时候比音乐本身更重要。
在更加公平的健康大环境下,销量给音乐人和行业从业者们带来的,是自信和鼓励;写词写曲、录音、混音等各制作环节上的人各尽其责,有力推动音乐产业的良性发展。
许多人挺怀念,过去那些“最受欢迎歌手”,他们的歌10年后再听,依旧是好歌。
你一直在听老歌,这就是我们华语乐坛的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