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轮评估A+与软科顶尖学科高度吻合:官方与民间第一榜巅峰对决!

2023-11-13     星球数据派

原标题:第五轮评估A+与软科顶尖学科高度吻合:官方与民间第一榜巅峰对决!

作者:知乎周瑞/星球数据派

近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正式发布了“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这一排名目前已成为仅次于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的民间相对最具权威性和参考性的学科排行榜之一。对于广大学生和家长来说,这个排名无疑为他们选择大学和专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软科排名的数据来源于政府和高校公开的信息,以及各类权威排名数据。在排名过程中,软科秉持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对学科实力、师资力量、科研成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种排名方式不仅为考生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高校学科建设提供了借鉴

今天我们就针对39所985名校,基于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A+珠峰学科数量与2023软科最好学科排名榜单中的顶尖学科数量进行对比分析,一窥各大985在两个榜单上的表现,从而全面认识各校的学科建设成绩。

第五轮评估A+学科数量 VS 2023软科顶尖学科数量对比

第五轮学科评估按照3%、7%和12%的比例定义了A+、A和A-三档,而软科今年为了和当前学科评估的认知口径保持一致,也将全国前3%(或前2名)作为“中国顶尖学科”的标准,将位列全国前7%(或前3名)和前12%(或前4名)作为“中国一流学科”的标准。因此,两个榜单在这个层面上来说具有很高的可比性,分析两者的吻合度及差异可以看出各校顶尖学科建设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我们将对39所985名校在这两个榜单上的表现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整体而言,39所985里共18所在两个榜单上的顶尖学科数量完全一致,说明两个榜单对于这18所名校的评价非常稳定和准确,具有很大的有参考性;加上两个榜单波动幅度在1个以下的10所名校,共有28所985在两个榜单上的数量差异在1个以下,充分说明了两个榜单的可靠性,也说明这28所985的顶尖学科得到了不同榜单的公认。

从差异角度看,浙大和北理工是两个极端,浙大学科评估A+有19个,而软科顶尖学科仅有12个,差异为7个;北理工则反过来,学科评估A+只有3个,但软科顶尖学科高达6个。

各校具体表现分析

我们来看看各校在两个榜单上的A+学科/顶尖学科数量。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浙江大学以19个A+学科位列全国第3,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紧随其后,以12个A+学科排名并列第4。而在2023软科最好学科排名榜单中,浙江大学仅有12个顶尖学科位列全国第5,复旦大学则以14个顶尖学科排名第3。可以看出,浙江大学在两个榜单上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但在软科最好学科排名榜单中略逊于复旦大学

除了华五之外,其他高校在两个榜单上的表现如何呢?我们发现,北航、农大、北师大等高校在两个榜单上的表现均非常稳定,A+或顶尖学科均超过5个,表现非常出色。其中,北航在两个榜单上分别有7个A+学科和5个顶尖学科,表现尤为突出。农大更是双双获得7个,在华五之下几乎绝杀。

泛中九集团大部分985在两个榜单上的表现区别不大,差异也就在1-2个之间;而湖南大学非常尴尬,在两个榜单上都是0,也从侧面说明了湖大整体实力不错,但在A+或顶尖学科建设上确实还需要加倍努力破局

从整体数据来看,39所985名校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一共有234个A+学科,在2023软科最好学科排名榜单中则有227个顶尖学科,两个榜单数字非常接近,说明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在不断提升,同时也表明两个榜单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充分说明了两个榜单的可靠性。

结论与建议

总的来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的发布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高校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持和借鉴。作为民间最具权威性和参考性的学科排行榜之一,软科排名的数据和评价标准也具有客观、公正、透明的特点,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好评。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排名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学科或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特点。每个学校和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这些因素也会对学科的实力和表现产生影响。因此,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考生不仅需要考虑排名情况,还需要结合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综合考虑。

此外,对于高校而言,排名只是一个参考指标,不能替代学校的整体发展和规划。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学科建设方案和发展计划。高校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社会的认可度。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但并不是唯一的指标。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考生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进行综合考虑。高校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目标制定适合自己的学科建设方案和发展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2f3058ff2394bca38adce70a1256c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