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在此基础上改进发明的罗盘
后被广泛应用于航海
使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逐渐成为通途
今天是第20个中国航海日
我们来认识
宋代彩绘立人持罗盘陶俑
TA的发现证明早在宋代
我国就已使用罗盘
宋代彩绘立人持罗盘陶俑
于1997年出土于抚州市临川区一个宋墓
他身着黄褐色右衽长衫
炯炯有神的两眼目视前方
头发整齐地盘在头顶
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模样
但他怀里抱着的一个圆盘状物品
让他一下子变得不普通起来
这个圆盘形似玉璧
中间有一个左右指向的长菱形指针
指针上又有一个圆形小洞
应该是用来固定指针的支轴
指针放置于圆盘中心位置
针端与圆盘相连接
盘面为宽而平的环状
圆盘上表示刻度的条纹清晰可见
如果不算指针的针尖
圆盘上共有16条刻度
它无疑是一件由指针和刻度盘组成
可以转动指示方向的罗盘
这也是现知世界最早的罗盘造型实物
它为研究罗盘指南针的出现年代、造型及其作用
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指南针+方位盘=罗盘
船舶出海有了“导航”
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指南针是罗盘的核心部件
宋代时,人工磁化技术和磁针装置技术有所突破
人们将指南针与栻盘的形制结合
制成用以具体辨别方向的仪器——罗盘
文博日历丨中国“追星”史:2100多年前古人如何观星?
在指南针和罗盘发明以前
人类主要通过观测日影、北极星等来分辨方位
但遇到阴天或雨雪则无计可施
随着最初用于堪舆的罗盘被广泛应用于航海
船舶便拥有了全天候“导航”
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里程碑
元代水浮法指南针(复原模型)
早期航海罗盘是水罗盘(即水浮法指南针)
以往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
中国人发明了水罗盘
旱罗盘则由欧洲人发明
并于16世纪时才从日本传入我国
而宋代彩绘立人持罗盘陶俑所持的罗盘
明显为旱罗盘
证明早在12世纪
我国就已使用旱罗盘确定方位
较传统说法提前了三四百年
中国航海罗盘(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大海航行还要靠“火长”
宋元时期,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远航的船舶上有“火长”(也称“火表”)
他们是掌握航海罗盘这一工具的专职人员
专门负责航海过程和安全问题
火长们还留下了宝贵的航海路线图
《更路簿》
(又称《更路经》《水路经》《水路簿》《针路簿》等)
每册《更路簿》一般记载有几十至几百条航海线路
每条“更路”记载着某条“航线”的信息
成为帆船时代出海必备之书
民国时期《东海更路簿》,海南省博物馆藏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
夸赞火长在航海中的重要性
称他们通过罗盘来为船指路
丝毫误差都不能有
因为这关乎一船人的性命
自入海门,便是海洋,茫无畔岸,其势诚险。盖神龙怪蜃之所宅,风雨晦冥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罗盘特别是航海罗盘的发明
让航路得以相对固定
通航海域也得以扩展
不仅为人类的大海航行保驾护航
还对后世航海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