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得越早,死得越早?65岁以后,最长寿睡眠时间是多少?要注意了

2024-10-30     大咖医生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黄大爷今年67岁,退休后生活清闲,他听人说“早睡早起才能长寿”,于是每晚六七点就上床睡觉,希望靠“早睡”换来好身体。

然而没过多久,他却开始觉得白天经常犯困,身体提不起劲,还总是容易忘事。这让他有些纳闷:睡得够多,怎么还这么累呢?

有一次,黄大爷和老朋友们聊起这事,大家都笑了,说“可能是你睡得太早了!”一位朋友还提到,自己看过一个研究,说早睡其实未必适合老年人,甚至会增加健康风险。

黄大爷听得一愣:“早睡早起不是一直都好吗,可难道真有一个最佳的睡眠时长,能让人睡得刚刚好,既精神又健康?”这个问题让他开始怀疑自己平日的作息安排。

难道65岁以后,我们的睡眠习惯还要重新调整吗?

一、睡得越早越短寿?

有些人可能会听说“早睡并不一定长寿”的说法,这种观点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心:难道我们一直推崇的早睡早起并不一定是健康的保证?

关于睡眠时间和健康的关联,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发表在权威的《睡眠医学》期刊上。

研究人员对全球21个国家的11.2万人进行长达9.2年的随访,把受试者分为三类——分别是晚上6到10点入睡的“早睡组”、10到12点的“正常入睡组”和凌晨12点后的“晚睡组”,结果发现早睡组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正常入睡组要高29%,晚睡组的风险也高出11%。

这个结果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那些一直早睡早起的人开始质疑:为什么早睡反而会有更高的健康风险?

首先要注意的是,研究仅仅揭示了早睡和健康风险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因果关系。

换句话说,研究观察到“早睡的人健康风险较高”,但并没有直接说明“早睡导致了这些风险”。

更有意思的是,早睡组中很多人不是主动选择早睡,而是生活习惯或环境所迫。

例如,在没有电力的地区,人们通常在日落之后就入睡,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但也意味着他们可能缺乏足够的营养、难以获得良好的医疗资源。

不同的入睡时间反映了人们在不同生活背景中的选择,也进一步说明,仅凭睡觉时间来判断寿命或健康风险,实在太片面。

其实,从科学上看,单纯的“早睡”并不会影响寿命,健康睡眠更重要的是保持规律和质量,而不是“早一点”或者“晚一点”这样的刻板规定。

很多老年人退休后,作息时间相对自由,但如果调整不当、没有规律地“早早上床”,反而会影响生活质量。无论老少,保持有节律的作息、维持7到8小时的优质睡眠比一味“早睡”或“晚睡”都要重要。

二、睡得太多也不好?

不少人以为多睡一会儿,精力会更充沛,身体也更健康。

但科学研究却发现,睡得太多未必是好事,甚至可能影响健康,根据英国基尔大学的一项大型研究,对全球300多万人的睡眠习惯进行了分析,发现每晚睡10小时以上的人,早亡风险比那些睡7到8小时的人增加了30%。这个数据让不少人感到意外——睡得多竟然也可能会损害健康。

为什么睡得多会有这种影响?

长时间的睡眠可能和身体的代谢节奏产生冲突,当我们进入深度睡眠时,身体的新陈代谢会降低,以便修复和恢复身体机能。

但如果这种修复时间过长,反而会扰乱正常的生理节律,长期睡眠过多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现血糖调节失衡、血压不稳定等问题,而这些都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因素。

睡得太多还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长时间处于浅睡眠状态,会打破身体的深浅睡周期,导致大脑的恢复质量变差。

这就像机器长时间运转过慢,会造成内部堵塞一样,睡得太久会让人感觉更加昏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

对于中老年人群,这种“睡太久带来的脑雾”会更明显,甚至会让人觉得越睡越疲惫。

睡多了对心脏也不太友好,人体的血液循环在睡眠时会有所减缓,但如果过度睡眠,血液循环的节律被打乱,心血管系统的压力会增大。

特别是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而言,长期睡眠时间过长可能会加剧病情,可能形成血栓或影响血管健康。在这种情况下,睡眠过量不但没帮身体恢复,反而给心脏增加了负担。

睡多了不仅影响健康,还可能和多种疾病相关联。长时间的卧床容易导致肌肉流失、骨质疏松,活动减少则加剧身体的僵硬感。

对于年纪稍长的中老年人,睡多了带来的问题尤为突出,长此以往,甚至可能会影响行动能力。

其实,健康的睡眠不在于“多睡”,而是睡得有质量、有规律。科学家们强调,适量的睡眠才是健康长寿的关键。

三、最佳入睡时间有定论?

关于最佳入睡时间的争论,一直让很多人感到迷惑。最近的一些研究给出一个新的答案——晚上10到11点入睡,可能是护心的最佳时段。

我们的身体生物钟遵循着“昼夜节律”,这块“生物钟”在傍晚时分接收逐渐暗淡的信号,开始为身体进入休息状态做准备,晚上10点左右,身体进入困倦期,这时候入睡最符合自然节律。

晚上10到11点入睡,身体能够顺利进入深度睡眠区间,有助于心脏和血管的修复。

错过这个黄金时间段,过早或者过晚入睡,可能会让身体生物钟出现偏差,进而影响身体的整体平衡。

过早入睡,睡眠的深浅周期会受到打乱,尤其是那些到了半夜就会醒来的人,无法在整个晚上保持稳定的深度睡眠,容易让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受影响。

过晚入睡则会导致身体的恢复过程被延迟,夜晚本应休息的时间推迟了,造成了“生物钟滞后”。

10到11点这个时间入睡,对大部分人都比较适用,因为它不仅符合自然节律,还能与人们的日常作息相吻合。

这个入睡时间段为人们的社交生活、工作安排留下了充足的缓冲时间,避免了过早入睡带来的局促感,同时也不必熬夜到午夜后才入睡,让人们在身体和生活中找到一种自然的平衡感。

对于年轻人来说,规律的入睡时间有助于减轻压力,提升工作学习效率。

很多现代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都与生物钟的紊乱有关系,而遵循自然的入睡节律,无疑是预防这些疾病的简单而有效的办法。

10到11点这个入睡时间并不是一种强硬的规定,但却是从科学角度上,最符合人体自然节律的护心时间段。

四、如何改善睡眠环境与夜间习惯

睡眠对长寿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科学认可,但真正影响长寿的不是睡多久,而是睡得好不好。

很多人常常抱怨白天总是感觉疲惫不堪,但却忽略了夜间的睡眠质量可能是问题的根源。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深度睡眠的时间本身就比年轻人短,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受到环境干扰,想要睡个好觉就更难了。

环境噪音干扰的关键是,它往往会打断我们的深睡眠周期,深睡眠是睡眠中最重要的阶段,身体在这一阶段修复细胞、调节激素,对免疫系统和心血管健康的好处不言而喻。

对于那些住在嘈杂环境中的人,尤其是老年人,保持安静的睡眠环境几乎是健康睡眠的首要条件。

改善睡眠质量,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少噪音。

安装隔音窗是一个有效的选择,虽然会增加一些经济负担,但可以显著降低窗外噪音带来的干扰。如果不方便安装隔音窗,可以考虑在夜间使用耳塞,帮助自己屏蔽掉一些恼人的噪音。

当然,耳塞也要选择舒适、不压迫耳道的类型,毕竟一个好的耳塞能在保障睡眠的同时,避免对耳朵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除了环境噪音,夜间的习惯也会直接影响到睡眠质量,很多人习惯在睡前玩手机、刷剧,屏幕的蓝光会抑制体内褪黑素的分泌,让人更难入睡。

不妨试着在睡前半小时放下电子设备,试着泡个热水脚、听一段轻柔的音乐,甚至是看一会儿纸质书,给大脑一个自然放松的时间,逐渐引导身体进入睡眠状态。

夜间的饮食习惯也不能忽视。睡前喝太多水会导致半夜频繁起夜,这对于睡眠来说是一个常见的干扰因素。可以试着在晚上8点之后减少饮水量,这样到睡觉时就不至于太过饱满,半夜也不容易被“憋醒”。

好的睡眠不是追求“多”,而是追求“精”,保持良好的睡眠让人从睡眠中得到充足的恢复,为身体健康和长寿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睡眠对于健康和长寿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但关于睡眠的各种观念有时未必准确。首先,睡眠时间的长短应因人而异,不应一味追求“多睡”或“早睡”。

科学研究表明,最佳的睡眠时长一般为7到8小时,而过长或过短的睡眠时间可能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尤其会提高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病的风险。其次,入睡时间同样关键,保持在晚上10到11点入睡有助于生物钟的稳定,有益于心血管健康。

此外,睡眠质量对长寿更有深远影响,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和健康的夜间习惯都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更高质量的休息。

因此,健康的睡眠不只是时间和习惯的问题,更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合理安排入睡时间、优化睡眠环境、注重睡眠质量,才能在睡眠中获得健康的长效保护。

参考信息:

“睡得越早,死得越早”?65岁后晚上睡多久更健康?早知道早受益

2024-05-12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65岁以后,最长寿的睡眠时间到底是多少?别认错,不是8个小时

2024-06-10爆炸营养彭鑫蕊

参考信息:

“睡得越早,死得越早”?65岁后晚上睡多久更健康?早知道早受益

2024-05-12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65岁以后,最长寿的睡眠时间到底是多少?别认错,不是8个小时

2024-06-10爆炸营养彭鑫蕊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1c89cdb37be65d13e7316daac9524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