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被俘,麾下军长破口大骂:你就是共产党的功臣

2022-10-08   遥望春风

原标题:黄维被俘,麾下军长破口大骂:你就是共产党的功臣

1948年11月18日,奉命解围黄百韬的黄维兵团受阻于涡河,经过3天激战,中野第一纵队主动撤围,完成诱敌深入的任务。

国军十八军杨伯涛经涡河一战,发现了解放军不少异乎寻常的迹象。

他毕业于黄埔军校,从一个下级军官一路升到第十八军军长,已是久历战阵。多年的戎马生涯,使他善于根据战场观察所得及各方面的情报,推断敌军的企图与动向。

首先,他从整个战局着眼,就发现这次战役与以往不同。

一个黄百韬兵团绝对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由此可见,大战已迫在眉睫。

经涡河一战,杨伯涛再看解放军的具体战术,就更觉异常。

过去,他与解放军多次交手,早已熟知对方的惯用战法:侧击、尾击、突然袭击,变化多端。

但这一次,解放军对他们的强大机械化兵团,竟然敢于迎头痛击,显出一股打硬仗的气势。

另外,解放军的动员工作也是规模空前。以前作战,杨伯涛很少看到大批公开的宣传文件。

这一次,解放军的宣传鼓动工作则如火如荼,“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活捉黄维”、“看你黄维哪里逃”等宣传品撒得到处都是。

又据情报所知,各地共产党地方武装已云集徐海战场,例如在桐柏山区名声颇大的王老汉游击队都下了山,来到徐海地区……

杨伯涛根据种种迹象判断,当面之敌不仅仅是为了阻援,以利于围歼黄百韬兵团,而是有更大的企图。

第十二兵团很可能是解放军下一个围攻的目标。他越想越感到自己已处于危险的境地。

杨伯涛为兵团,更为第十八军的命运感到担忧。

于是他先向兵团参谋长肖锐,而后向黄维直陈己见,建议兵团应迅速调整部署,站稳脚跟,以应付当前面临的严重情况。

参谋长肖锐对杨伯涛的判断和建议表示赞同,黄维也认为杨伯涛言之有理。但若兵团就此驻足不前,有悖于蒋介石增援徐州、救援黄百韬兵团的意图。

黄维左思右想,最终还是认为自己应对兵团12万大军的生死存亡负责。

同时将这一计划及策定这一计划的理由上报蒋介石,希望能得到老头子的批准。

这一作战计划的方针是:以蒙城为核心,构筑坚固工事,以部分兵力占领有利地形,作为新的核心,逐次跃进,稳扎稳打。

杨伯涛见自己的建议被黄维采纳,才算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令第十八军各部进入指定位置,赶筑工事,做好大战的准备。

他还召集第三十三团班长以上人员与战斗有功士兵,以及全军连以上军官,开了一个“涡河渡河作战检讨表彰会”,当场宣布一批人升官,一批人发给奖金。

他相信,第十二兵团有他第十八军这根顶梁柱,再按照他的建议制定部署,根本不怕共军,第十八军也将会在这次大战中取得无愧于王牌军称号的战绩。

杨伯涛任第十八军军长虽然只有几个月,但他在该军中任职的时间却很长。

虽不能说第十八军是杨伯涛的起家部队,但却可以说杨伯涛是在第十八军中逐步擢升的。

第十八军的基本部队是第十一师。1930年5月,该师奉蒋介石之命,参加中原大战。

第十一师师长陈诚,由于在此战中指挥有方,立下战功,晋升为第十八军军长。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红军发动第三次围剿,第十八军奉命参战。陈诚借此强行收编杂牌部队,进一步扩充实力,至1932年10月,第十八军已扩充为5个师。

第十一师和第十八军是陈诚的起家部队。陈诚从任第十一师师长开始,不断擢升,成为国民党军政界显赫人物。

随着地位的提高,陈诚也不断对第十八军将领提拔重用,安插于其他部队,逐渐形成多达10个军的庞大的军事集团。

第十八军是陈诚军事集团的基本部队,是国民党军的五大主力之一,同时也是第十二兵团的栋梁。

身为第十八军军长的杨伯涛当然自感与众不同,腰硬气粗。

也正因为如此,杨伯涛有一种使命感。这次进兵淮海战场,他不但要顾虑整个兵团的处境安全,更要对第十八军的生死存亡负责。

杨伯涛费了一番口舌,使黄维下定决心,制定了以蒙城为核心,逐步跃进,稳扎稳打的作战计划后,认为兵团的处境从此可以转危为安。

杨伯涛接到命令,不仅十分惊诧,而且对黄维的一意孤行感到气愤。

此时,第八十五军仍在途中,兵团3个军已以蒙城为核心,收缩部队,釆取守势。

而黄维竟朝令夕改,突然间又下令北进。本来是严阵以待,转眼间又变成倾巢出击,岂不是眼睁睁将十余万大军送上危途吗?

更令他不解的是,黄维对兵团的行动计划作出这样大的变更,事先竟没有召集各军军长研究一下。

杨伯涛越想越觉得黄维不可思议,便气冲冲赶到兵团部,见了黄维,劈头就问:以蒙城为核心的作战计划刚刚制定,怎么现在又要北上?我们要重蹈黄百韬的覆辙?”

黄维见杨伯涛出语如同质问,心中已经不快,一听他说到“重蹈黄百韬的覆辙”几个字,头脑顿时发胀。

他先叫杨伯涛坐下,然后口气平和地说:

“杨军长,我们那个以蒙城为核心的作战计划,国防部没能批准,黄百韬被围在碾庄坪,眼看支撑不住。”

“黄司令,徐州与碾庄埒近在咫尺,杜聿明数十万大军都解不了围,难道我兵团赶到徐州,就能救得了黄百韬?”

“再说,蒙城离徐州二三百里,沿途又必然要不断遭到共军阻击,我恐怕到时远水救不了近火。”杨伯涛说。

“救了救不了火是另一回事,总统的命令,我不能违抗。”黄维仍不松口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黄司令,你可不能不为兵团12万大军的安危着想啊!”杨伯涛快流泪了。

杨伯涛见黄维无意收回成命,只得回到军部,奉令行事。

第十二兵团继续北进的后果,被杨伯涛不幸言中,先是在南坪集遭遇中野四纵顽强阻击,恶战一天后,四纵主动撤退,黄维兵团渡过浍河,却中了解放军的圈套。

11月23日当天,第十八军的便衣情报人员侦得通往宿县的公路有解放军大部队运动。

第十一师搜索部队在蒙宿公路两侧遭到解放军的阻击,并发现解放军构筑起鱼鳞式大纵深阵地,兵力雄厚,正严阵以待。

第十军方面也发现解放军强大部队,由西而东直捣该军侧背,一部已与该军后卫部队发生战斗。

天黑以后,兵团副司令兼第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赶到兵团部,向黄维报告了一个更坏的消息:蒙城已被解放军占领。

吴绍周率第八十五军离开蒙城北上时留下一批伤病兵,解放军一到,这些人大多成了俘虏,其中有几个轻病兵逃了出来,向吴绍周报告了这一消息。

他不禁暗自报怨:老头子命令我们对共军南北夹击,可想不到我们已经被共军南北夹击了。

形势如此严峻,必须赶紧釆取对策。黄维立即在兵团司令部召开紧急会议。

众将领见兵团陷于如此险境,均拿不出什么有力措施,一个个缄口不语。

只有杨伯涛发表了长篇大论,认为黄维兵团的处境已非常危险,解放军显然是有意识地诱其深入。

从南坪集到固镇只有八十多华里,急行军很快就可赶到。兵团到达固镇地区,可与李延年第六兵团合股,再沿津浦线向北打,可立于不败之地。

黄维身为黄埔才子,自然也看到了这一步。但他与杨伯涛所处地位不同,他必须向蒋介石负责。

杨伯涛的建议显然与南京方面的计划相矛盾,叫他一时难下决心。

他紧锁双眉,在屋里踱来踱去,反反复复地考虑着,直到午夜,才决定将兵团向固镇方面转移,却不知解放军已对第十二兵团撒下了天罗地网。

杨伯涛感到十分意外,忙问:“黄司令已经决定转移,现在为什么又改变了决心?”

黄维解释说:“我派一个参谋把兵团转移的命令给吴绍周送去,但是这个参谋失踪了。我正派人寻找,等一等再说吧。命令万一落在共军手里,我们的行动将十分危险。”

杨伯涛听了心中不悦。他认为黄维可能是由于兵团违令转移,责任重大,因而优柔寡断,委决不下。所谓“参谋失踪”云云,不过是他的托词罢了。

他见离拂晓还有两三个小时,干脆在兵团部坐等。

这一等,竟一直等到次日下午4时,黄维才下定决心,命令兵团各部按计划开始行动。

如果以清晨5时开始行动算起,耽搁了11个小时,按急行军速度计算,至少可以走出60华里以上的路程。

60里之外,也许是另外一种世界。

历史证明,这关键的11个小时,决定了第十二兵团及王牌军全军覆灭的命运。

杨伯涛在军部里焦躁不安地等待了十来个小时,终于接到黄维按计划转移的命令。

第十八军各部早己摆成行军纵队待命,杨伯涛一声令下,立即开拔,因此在兵团各军中行动最快。

第十八军经过两个小时的急行军,到达距南坪集十余华里的双堆集。

冬季日短,此时已暮色苍茫。杨伯涛只想尽快脱离战场,打算让第十八军于夜间继续行军,尽快赶到固镇。

但是,自南坪集东进固镇,不通公路,第十二兵团的战车大炮及数百辆汽车都是野地行驶。

白天尚可在田野里左绕右拐,拣平地向前开进,一到夜间,一沟一坎均成障碍,将汽车、重炮陷住,动弹不得。

然而,解放军因无庞大的机械化部队所累,无论白天黑夜,都可进行快速行军。

黄维兵团24日白天11小时的耽搁和一夜宿营,正好为刘、陈、邓大军提供了大合围的时间。

11月24日夜,刘伯承一声令下,中野大军全线出击,于25日拂晓之前,将黄维的12万人马包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东西20里、南北15里的狭小区域内。

这时,黄维还蒙在鼓里,25日拂晓,他仍命令兵团各军继续向固镇前进。但是,兵团各军移动不久,便遭到解放军的猛烈攻击。

吴绍周急忙指挥部队增援,好不容易才稳住阵脚。但当面解放军的攻势有增无减。

第十四军到达浍河南岸后,军长熊绶春未按照黄维的命令指挥部队沿浍河占领阵地,使解放军大部队得以顺利渡过浍河,向该军发动猛烈进攻。

熊绶春指挥所部仓促应战,结果部队被解放军冲得七零八落,纷纷向南溃逃。

第十军方面更加糟糕。该军各师正在各村集合队伍,准备出发,第十四军的溃兵直向该军第一一四师拥来,将该师的队伍冲乱。

这时,解放军紧追而至,枪声大作,子弹横飞,眼看就要冲入第一一四师集结地。

师长急令部队就地抵抗,经过一场混战,才勉强把队伍集中到几个村庄,占领阵地。

但该师的一个团已被解放军截断,团长被击毙,炮兵及辎重部队全部被解放军俘去。

随后,第十军正面全部遭到解放军的攻击,一些部队被解放军冲散。

军长覃道善见情况紧急,忙令第十八师和第七十五师各派部队收容散兵,收缩部队,调整态势,才勉强挡住解放军的进攻。

第十四军军长熊绶春对部队已失去掌握,在第十军的协助下,才收容部队,重整态势,在第十军的东北面占领了几个村庄,但战斗力已损失大半。

经过一天的激战,十二兵团至傍晚才先后稳住阵脚,但12万大军却麋集在双堆集一带,未能前进一步。

一个拥有机械化部队和王牌军第十八军的庞大兵团,就挤在这样一个四面挨打,毫无用武之地。

双堆集战役后,黄维和杨伯涛、覃道善、吴绍周等人双双被俘,在功德林里重聚。

杨伯涛和覃道善对黄维的错误决策怨恨不已,指着鼻子大骂:“你就是十八军的罪人,共产的的功臣。”

打响淮海战役对十八军第一枪的杨勇,战役结束后也说:“宁要一个胡链,不要十个黄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