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标故里 美丽乡村

2019-12-24     凤城在线

李标故里 美丽乡村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李标的后人每逢年节,都要到此凭吊先人。



  如今的前王村,已是省级美丽乡村。 村中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为版图打造的“长征公园”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

本报记者 杨惠玲 通讯员 眭云娜/文

本报记者 张晓峰/图

高邑县前王村:明朝首辅李标故里

李 标

明代高邑人,当地俗称其为“李阁老”。官历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曾两次出任内阁首辅。在任期间,正值明末,朝廷党派林立,相互倾轧,李标中立无党,极力反对党派之争。李标为官清正,明辨是非曲直,敢于直言谏君,每事持大体,以风节显。死后赠少傅,谥文节。

高邑县大营镇前王村位于高邑县东南部,紧临393省道,是明末首辅李标的故里,2016年被列入河北省美丽乡村。村中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为版图打造的“长征公园”成为一块红色教育基地,被命名为2019年度“河北省巾帼乡村旅游点和巾帼乡村旅游示范点”。

在高邑县前王村村南,有一片田地,不仔细看,很多人都会忽略这里矗立着的三通石碑,这是高邑人、明朝首辅李标配夫人的墓碑及儿子李志襄的墓碑。这片李氏家族的墓地依“巳亥”向而建,李标配夫人墓碑居中偏北,碑前摆放石案一具;李志襄的墓地在李标配夫人墓东南方向约80米处;清代所立的李标“故里碑”位于李标配夫人墓西南的393省道北侧。

两任首辅 为官清正

李标,字汝立,号建霞,明代高邑人。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曾两次出任内阁首辅。在任期间,正值明末,朝廷党派林立,相互倾轧,李标中立无党,极力反对党派之争。李标为官清正,性耿直、敦大礼、顾大局,明辨是非曲直,敢于直言谏君,每事持大体,以风节显。

《嘉庆年高邑县志》记载:李标,年十五补弟子员,师同邑赵南星。中万历癸卯乡试,丁未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泰昌时,累迁少詹事。天启中,擢拜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以师南星,为群小所忌,列名《东林同志录》中,标惧祸,引疾归。庄烈帝嗣位,即家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元年三月入朝。未几,李国普、来宗道、杨景辰相继去,标遂为首辅。帝锐意图治,恒召大臣面决庶政。……帝不从,自是深疑朝臣有党,标等遂不得行其志。是冬,韩爌还朝,标让为首辅,寻与爌等定逆案。三年正月,爌罢,标复为首辅,累加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布衣词林” 博学多才

相关文献记载,李标登第读书中秘时,独服大布之衣,故当时有“布衣词林”之目。词林指翰林或翰林院的别称。也就是说,李标在翰林院时非常节俭,常穿粗布衣服,有“布衣词林”美誉。不仅如此,李标博学多才,诗词文章也有极深造诣。明代吏部尚书、“东林三君”之一的赵南星就曾经赠李标弟李核诗云:“唐代诗人属李家,君今兄弟更才华。琢成一字千金贱,连玺庭前未足夸。”

李标诗词清新,多有咏物抒怀之作。《千秋台》曰:鄗城古邑几时开,汉业千秋尚有台。大陆关河宜北望,太行形势自西来。秋深禾黍皆成穗,雨后田园半是苔。白水真人何处者,高天吟眺独徘徊。《双凤台题记》记:鄗地平衍,此独嵬然,其南六七里许,与临城界。有低洼起伏,隐现若游龙,长十数里。西眺平岗,远接太行,形势比鸡岭尽处,陡峻十数丈与凤台对,下则会聚诸壑之水入泲河,邑之胜概无喻比。《铭宁晋高推》铭曰:公之为吏允矣,汉循公之执法,岂让理轮。其生也,宜大用,而列卿是迍;其终也。宜遐龄而下寿。仅臻有子克嗣,何必于身,令德不朽,宁问于年。位绌而志,则伸身没而名不灭。


历经沧桑 石碑犹存

李标由于曾经担任过首辅,首辅又被称为“阁老”,所以当地村民也称李标墓为“阁老墓”。据说,以前“阁老墓”占地近百亩,松柏成林,树冠相叠,密密麻麻,遮天蔽日,夏日鸟叫蝉鸣,清凉幽静。

前王村上了岁数的老人听老辈人讲,当年横垣地表的牌坊石柱长约8米,上面雕有精美玲珑的花鸟禽兽,其他的石像也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一切,足以证明李标墓的建制恢弘、规模浩大。清末民初,常有本村和邻村学堂的先生携弟子到此游览观瞻,诵读碑文、凭吊古人。后来,建墓之初所立的石牌坊已倒塌在地,数目众多的石人、石马、石狮等石雕塑散落于林间草丛之中,现在已下落不明。

据介绍,李标配夫人墓碑的墓穴曾被人挖开,目击者回忆说,墓内有椁、有棺,但令人不解的是,棺内只有李标的两位夫人胡氏和杨氏的尸骨,李标的尸骨并不在其中,只找到明朝官服一套和官帽一顶,另有少数殉葬品出土。这也与民间传说“李标在甲申(崇祯末年)春,避流寇之乱,南渡。闻都城不守,旧君死、社稷忧,愤成疾卒,最后被埋葬在南方”相符。

一箭之地 扑朔迷离

知道前王村李阁老墓的人,心中都会产生一个疑问:在过去,一般老百姓的墓穴父子之间是紧挨着的,相差也不过一二米,而李标父子的墓穴却相距80多米,显然李标父子的墓葬形式有悖于当地的习俗和坟茔规制。

在民间传说中,阁老李标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世事民风,自从弃官归里以后,亲自查勘地理、地脉,为自己挑选了墓地。李标去世以后,族人按着他生前指定的墓穴,将其下葬。待其子李志襄去世之后,一个族人想起阁老生前有言:子墓应在东南方,距我一箭之地。这时,族人中有一身强体健者,立马拉弓搭箭,一下子把箭射出了80多米,箭落之处即为李志襄的墓穴。但也有人说,一箭之地其实就是一支箭杆的长度,不过三尺而已。

数百年来,常有人到阁老墓前揣测研究,但这“一箭之地”始终不得其解。

书香门第 人才辈出

高邑李标家族为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明清时期,高邑共得进士十三名,李标家族独占四名。此时期李标家族一至十六世累计族。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sDOW8BMH2_cNUgHel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