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人,都得了“微信病”

2019-08-02   Tang驿站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回消息的速度越来越慢了?

明明都是每天点开手机几千次的人,在接到消息的那一刻还是会选择性失明。

同事又一次向我抱怨,我有时候觉得我男朋友死了!

每次给他发消息,除了显示对方正在输入,就没有下文了,一般都是几个小时后才收到回复,一个哦字,气得我想钻出屏幕捶爆他狗头。

是个狼灭啊!姐妹!

万一他只是个打字慢内心戏多又是选择恐惧症的男孩子呢?

对于这种收到消息内心立马上演一部大戏并且打字改了又删删了又改,最后索性不管不顾的复杂心理,统称为 “ 微信病 ”

本少女总结出了以下几种症状:

有些人表面上不会垃圾分类,背地里,分人倒是安排得明明白白。

喜欢的人: 秒回

不喜欢的人: 看完关闭聊天框然后就忘了回,假装自己在忙

在意的人: 看完消息后假装几分钟后再回

老板: 收到

朋友是典型的看见不回综合症,有一次给她分享了个段子,结果这姑娘几天都没消息。

后来见面时,说起这事,她说,我回了啊,我很诧异,你在哪回的?

她一脸淡定的回答,在心里。

看看,这是人干的事?

有些时候,会有这种情况:

看到消息了,心里想着一会儿再回吧,然后第二天忽然想起昨天好像没有回谁的消息,接着去看一眼,算了隔太久不回了。

在看见消息的一瞬间,心里就已经有了回复,奈何拖延症+强迫症就是想等一等再回。

具体等什么,咱也不知道。

结果这一等,就失忆,给对方造成此人已失联的错觉。

遇到这种情况解决的办法就是:如果有人半天不回,你发个红包试试。

这届90后好像越来越不喜欢听语音了,特别是连续收到几条60秒语音,瞬间想将对方拉入黑名单。

有时候也不是不想听,只是里面包含的无用信息太多,大概一半时间都在恩恩啊啊哦哦。

完美展现了人类的本质:复读机

听一条这样的语音基本上要花费一倍多的时间来提炼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

对说话的人是提供了便利,但是对听的人确是一种折磨。

如果语音再遇上方言,魔幻现实主义的存在。

还是那位朋友,她男朋友老家是包邮地区,有浓厚的方言底蕴。

她在机缘巧合下加入了男朋友的家族群,每次他家亲戚一发语音,就能看见她一脸生无可恋的样子。

最崩溃的是语音转文字识别不了方言,一堆乱码有时连字都不认识,让她开始怀疑人生。

有时不方便听语音,转换为文字的时候,一长段词不达意的文字,理解全靠猜,考验我们内心默契度的时候到了。

工作群里,领导发N多条60秒语音,只要回复收到,很快队形就排起来了。

原来,大家都是不想听语音的姐妹。

最关键的是,不听语音会一直有小红点提示,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简直是酷刑。

听语音还得点,点了还得听,听清了还得回复,回复了对方又是几条60秒语音,这种恶性循环何时才是个头。

自己发语音的时候,也会强迫症并发再听一遍,听着语音里的声音,有种这人是谁的砸手机冲动。

但每次总会忍不住听,理想中优美动听的声音,原来也是噪音发源机。

我觉得比语音更让人头秃的是论文式回复,或者一句话分成几段发,更有甚者连标点符号都要单独发。

前者可能是发短信带过来的习惯,不发到刚好达到字数限制就觉得这条信息浪费掉了。

读他的消息就像看作文,人物地点时间事件描写的清清楚楚,就是有点费电。

后者可能是个轰炸机,如果新换了提示音,不妨给他发个消息,接着,就能全方位体验效果。

遇到这些情况,一般只用回复:这样啊,我知道了。

堪称万能回复句,就能巧妙且不尴尬的结束对话,一点也不会冷场,更不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你还有哪些特别的“微信病”,下方留言给牙尖少女,来给你对症下药。

最后,不回消息请把手机捐给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