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部敢拍的华语剧,撕开热搜背后的事,真该爆

2019-12-16     乌鸦电影

清晨,台北。


一家汽车旅馆的卷帘门缓缓拉开,保洁员循例查房。


一阵刺鼻的味道扑面而来…


原来是车子尾管的浓烟,汽车引擎还开着…


可是,车里没有人。



保洁员小心喊着:先生?有人吗?


当走上卧室的台阶,她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一个中年男人,浑身酒气,只解了皮带,光着脚,斜趴在床上…


他死了。



这一幕,来自最新的台剧:《镜子森林》




死者,是一名银行经理。


与他的死同时被曝光的,是他盗领银行10亿巨款的新闻。


这事儿,还得从一天前说起…



高明,《火线新闻》政治组记者,入行多年,经验丰富。


最近,她正在追踪一桩银行贪污案,涉案金额高达10亿新台币,绝对是个爆炸性的大新闻。



但说来奇怪,涉案的银行经理,职位并不高,怎么看,都不像有胆量贪这么多的。



这一天,高明把对方约出来,探口风。


这个咄咄逼人的女记者,问了一连串问题:



你拿了这么多钱,打算怎么处理?



怎么还没潜逃出境?



银行内部是不是有很多高层是共犯?


经理矢口否认: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可当高明威胁说:不承认没关系,反正我都会写。


经理一下子泄了气,跪地求饶:我儿子才读中学,我妈去年又中风… 你这样一写,我的人生、我的家庭,全部都毁了!



可任凭高明如何逼问,经理就是不肯吐露半句,只一把鼻涕一把泪,不停的说:我不能讲,反正不是我拿的。



当晚,经理又打电话向高明求情:我最后一次拜托你,我拜托你不要报道好不好,你这样真的会把我害死…


没想到,一语成谶。


就在贪污新闻发出的当天,他死在了汽车旅馆。



警方初步判断:自杀。


经理妻子听闻噩耗,大呼:不可能!



前一晚,老公还跟她通电话,说要出差,忙完事情就回家。


她说:他是一个很爱家的人,绝不可能连一个字都没留下,就一个人跑去旅馆自杀。



在老公的遗物里,她翻找出随身包里相当多的衣服。


她质疑:如果他准备自杀,会带这么多东西吗?



让她更加悲愤的是,那项“贪污”的罪名,让她和两个孩子,被所有人指指点点。



她跑到报社,质问高明:


连警察都没查清楚,你们凭什么说他贪了10亿,那10亿在哪儿?


你下笔的时候,有将心比心,想一下别人的感受吗?



这部《镜子森林》目前只播出两集,是中国台湾首部以新闻记者为题材的职业剧。


参演者,包括了老中青三代的实力演员:


多次获金钟奖女主、女配提名的杨瑾华;


曾获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上海电影节最受传媒关注新人男演员林柏宏;


以及参与过杨德昌多部影片制作的老戏骨、金马影帝、知名导演陈以文。


演员杨瑾华


演员林柏宏


导演陈以文


尽管今年上半年的台剧爆款《我们与恶的距离》,内容也涉及媒体,但就专注于网络时代的媒体、述说媒体人工作生活而言,不但在中国台湾,即便算上中国内地,《镜子森林》也算是填补了一大空白。


导演郑文堂说,筹拍《镜子森林》,只因他总听到“小时不读书、长大当记者”的话,觉得记者这个职业被曲解,便想把记者的故事拍出来。



主创显然是花了很大功夫去深入这个行业。


几位主角的台词,简直就是每一个媒体人的心声。


比如,高明会吐槽,做了记者这份工作,基本就没有个人生活,六亲不认。


她说:你知道我们记者一天要跑多少新闻,发多少稿吗?我常常饭吃到一半,就把电脑拿出来发稿了…



她跑的条线有突发事件,即便还在订婚现场,这位准新娘也二话不说,脱下首饰,就留下未婚夫和亲人,赶往新闻一线…



跑社会新闻的更糟糕,24小时开机,睡梦中被叫醒是常事,随时准备奔赴新闻现场。



他们最常干的一件事,就是“到处看尸体”。


哪里有死人,用最快的速度过去。


死一个还嫌不够劲爆,越血腥越恐怖就越有新闻点。



跑得勤、肯吃苦,还只是基本素养,想要在这行站稳脚跟,得不断输出更劲爆,更有料的内容…


在《火线新闻》,总编会日常“羞辱”员工:


你们净写些垃圾稿,还不会觉得无聊,也是一种才能了。


你一个老员工,这种题材处理得这么老套,毫无新意,是日子太好过了吗?



话糙理不糙,这个行业就是这样,要保持生命力,就是要创新


某类事件,第一次发生,是篇百万加的新闻,第二次,就只有十万加,第三次,就是人们嚼烂的残渣,必须丢掉…



光有创新也还不够,还要快,要第一时间引爆舆论…


高明向总编汇报银行贪污案,表示还需要多一点时间核实信息。


却被总编大骂:你在冬眠啊,网络时代还让你慢慢调查?有这个好东西就要赶快发啦,放着等着发霉啊。




更难得的是,这部剧还触碰到媒体这一行业的灰色地带。


剧名叫:镜子森林,就隐含了这层深意…


媒体行业上通政府高官,下达街头乞丐,可以说,正是我们中国人情社会的一面镜子…



混得好的记者,都是社会活动家,能跟市长局长搞好关系,下面还能有一批可靠的“线人”…


为了挖到新闻,男记者要跟混混打成一片,女记者呢,最好面容姣好,会撒娇。



高明社会组的同事侯方平,就是警察的“好朋友”。


发生凶杀案,警察会在通知其他媒体之前,第一个通知他。


但作为回报,侯方平也会配合警察“钓鱼执法”,合力“做”一条新闻出来,为警察营造正面形象。



侯方平知道,和警察能称兄道弟,并不是他社交能力好,而是彼此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他说:


记者就是爽,到处聊天听八卦,遇到什么市长局长,还送你到电梯口,吃饭喝酒永远有人请,还有红包拿…



但是,什么事情都有代价,你拿人家好处,良心不安啊。



又一部敢拍的华语剧,撕开热搜背后的事,真该爆


高明,就遇到过,别人求她帮忙安排医院病床的事。


在对方看来,记者人脉广,这件事儿轻而易举。


甚至连高明的母亲,都这么以为:不就是一个电话的事儿?



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记者,高明知道,每一笔人情债,都要还。


有时,可能只是帮忙做一个无关痛痒的宣传报道;


有时,却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比如,该单位发生了丑闻,你还能客观报道吗?


又一部敢拍的华语剧,撕开热搜背后的事,真该爆


知名的脱口秀演员李诞,多次跟人提到这段往事:


曾经,他在被誉为“媒体良心”的南方报业实习。


有年春节,他排队好不容易抢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


抢完票,偶然在电梯里听到记者聊天说:我们跑春运口的有票!


他说,这件事让他很受打击。


他认为,正直的媒体人,绝不会利用资源为私人“走后门”。




但必须要说,这部剧集并没有一边倒的痛骂媒体无良,也没有站在媒体的角度洗白,把锅都甩给体制...


它真实展现了网络时代,媒体人在生存和追求真相之间的艰难平衡…




新闻到底是什么?


媒体应该是怎样的?


什么样的记者才是好记者?



记者也是人,也有私欲,也会趋利避害,那么,媒体在行使监督权的时候,谁又能监督媒体?


《镜子森林》试图去让人思考这些问题...



很多人怀着新闻理想,走入这个行业,但伸张正义、追寻真相,并不是仅仅靠一腔热血,它有太多复杂的因素…


采访对象只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你能甄别吗?


如何不被带着走,做平衡的报道?


或者,这世上真有客观的观点吗?即便不发表观点,只报道事实,在筛选事实的时候,你有没有下意识的作出主观判断呢?



或许,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真正的客观,作为一个媒体人最大限度守住底线的唯一工具可能只有:良知。


这个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让人不禁要问:善良,很难做到吗?


也许,真的很难。



迎合大众,抓住公众的情绪,才能有市场,有转发,有十万加...


而十万加和影响力,正是媒体生存的关键因素...


谁又能说“十万加不重要”呢?



剧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让人印象深刻:


现在的这些即时信息害死人,以前印报纸,至少还有5小时可以后悔,现在网络随便就发出去了。



又一部敢拍的华语剧,撕开热搜背后的事,真该爆


在《镜子森林》每集的小节之间,会闪出几个铅字:新闻是两面刃



于记者而言,他们写的,可能只是一篇职务之内的报道,但对于报道的对象,记者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


记者笔下每个鲜活的生命,都要独自面对舆论的态度,走完他们的人生。



如果你来问我:你想写爆文吗?


我会说:想。


但是,我会选择再等一等、看一看,不轻易下判断,不随便站队…


我会试着换位思考,如果事件中的人,是我或我的亲友,我还能这样写吗?



如果无法判断,我们就放弃了…


这也是“乌鸦电影”创办三年来,很少追热点,也很少被打脸的原因...


因为,十万加固然重要,固然是我们的生存之本...


但是,在这个人人有笔,人人说话,人人都有可能写错字,人人都可能说错话的时代,不要去伤害无辜的人,不要去做不体面的事情,不要过度偏激和轻率...


更重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qHlEG8BMH2_cNUgb1u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