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明星高以翔猝死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为其惋惜,有人感叹生活不易,有人批评明星关注度过高。
这不是第一次如此了,每一次明星们的举动都会受到大量的关注度,即使这些事件很平常,也会引来一大群吃瓜观众的围观,这也难怪投资商喜欢用流量明星了。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是为生活奔波劳碌的人,富人感叹生活不易会受到赞扬,而穷人感叹生活不易根本无人问津。
为了改变贫苦的命运,父母们即使再苦再累也会供孩子们读书,他们希望孩子能够摆脱贫苦,有一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
在印度电影《起跑线》中,父亲拉吉和母亲米娅为了女儿皮娅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可是费尽心机。先是扮富人买学区房,后是扮穷人过苦日子,最终成功进入名校的他们却放弃入学名额。看似愚蠢的行为,却是他们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因为他们选择了更适合孩子的道路。
看完这部影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穷人太难了!之所以会如此,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贫富差距。穷人与富人生活在两个极端的世界,无论穷人怎么努力,差距始终存在。
父亲拉吉第一次到印度排名前五的学校去参观时,看到宽敞的跑马场和豪华的游泳池,不禁感叹到“这是学校还是五星级酒店啊”。
而他到公立学校参观时,看到的是孩子们坐在地上读书,唱歌跳舞时只能用竹竿、自行车轮子、水桶等充当乐器,与富人孩子们的学习环境相比,他们的学习环境简直就是贫民窟。
富人们住的是豪华别墅,吃的是顶级食材,交际圈也都是高端人士。
而穷人们住的地方不仅房屋破旧不堪,外面的街道也是脏乱不堪,他们连矿泉水也买不起,交际圈也自然都是底层人士。
如此天差地别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穷人们想要摆脱贫穷真的很难。
当大人对生活环境无力改变时,总会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拉吉和米娅与千千万万的父母想法相同。他们以为只要女儿皮娅就读名校,未来就会跻身上层社会,可是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们一巴掌。两人假扮富人的经历,让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么天真和可笑。
拉吉与米娅为了让孩子进入名校,首先依据入学条件买了一套学区房,请邻居们庆贺乔迁之喜,结果却被老同学拆穿了身份,为了孩子入学两人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伪装。
拉吉和米娅本以为自己孩子已经很聪明了,毕竟女儿皮娅还没上幼儿园就会念诗和唱歌,结果却发现在这里根本就不算什么。培训学校的老师带他们看了其他小朋友,其中一个小朋友会用四国语言打招呼,另一个小朋友会用玩具告诉你他的知识面有多广,和这些孩子比起来,自己的女儿皮娅真的有些拿不出手。
老师告诉拉吉和米娅“你们来的太晚了,其他父母都是怀孕时就来了”,这一话语让他们大受打击,也更坚定了要送孩子进名校的决心。
在培训学校里,不仅皮娅被安排的课程满满,就连拉吉和米娅也经过了一系列学习。一家三口都在为入学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但他们还是被拒之门外了。最终得到的答案是学校不想招收服装店老板的孩子,他们认为父母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那么孩子也没有资格进入名校。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我们本以为通过努力就可以与别人并驾齐驱,可是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连入门的资格都没有,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悲哀的事情。
影片中名校每年有百分之二十的名额是留给贫困生的,穷人们为此也是付出了诸多的努力。当自己孩子入选名校时,他们开心不已,殊不知他们根本承受不了这样的福分。
名校免去了贫困生的学费,但其它活动的费用还要自己交。一次课外活动的花费就足以让贫穷的家庭花光积蓄,穷人根本负担不起如此昂贵的教育支出。
影片中的女校长是女佣的女儿,她虽然因为贫穷获得了入学资格,但处处却受着不平等待遇。
女校长是这样描述她在学校时的状态的:
如果我不帮他们做家庭作业,他们就不会邀请我去他们的生日派对,而即便我被邀请到他们的派对,我也只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角落里。
女校长的经历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教育行业确实存在的问题。
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很多孩子会存在自卑心理,导致他们在不够强大的状态下就会形成讨好型人格。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心里都会异常敏感,即便以后经济基础好了起来,他们的人生也不一定会快乐,因为童年的创伤会伴随他们一生,能不能治愈就看个人造化了。
影片结尾拉吉和米娅放弃了孩子就读名校的机会,也就意味着放弃了孩子的“光明”前途,但他们并不后悔。
拉吉与米娅认清了现实,也接受了孩子即将拥有一个平凡未来,在此之前他们希望皮娅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现实社会就是如此,从出生起有些差距就已经存在了,无论我们怎样去努力,有些差距根本就消除不了,但是如果不努力,那就一丁点机会就没有了。
也许有时候认清现实,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道路,人生会轻松许多,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不受外界因素干扰,不与周围人去比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