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子,齐齐哈尔林家烧烤的“二把手”,就在距离他一米远的地方,站着一位排队加塞儿的大哥。大哥手握一瓶北大仓小部优,口中嘟囔:“快先垫吧垫吧。”这位耐心即将耗尽的大哥,正是东子的老爹,老林。“给我一串儿就行,要那个……再来一个……一个一个弄啊,再弄一个,一个一个吃……再弄一个我把这酒干了……真香,好吃!”
老林爱吃串儿,但不会烤,作为串儿店的大掌柜,未免有些不太称职。“站那旮我能吃两口,让我烤我可整不了。烤串儿这方面,东子是头儿,谁也整不了。”
而让老林能够威信不倒的原因,却是齐齐哈尔人人都会的一种烧烤,它是啥呢?“家庭烤肉,过去不时兴吃烤串儿,都烤肉。小炉子,每家必须得有,最少有俩。”老林重音强调:“我说的是家家!”
伴随着东子的烧烤炉和老林大碴子味儿的解说,“齐齐哈尔芭比Q”在火遍全网的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2》中闪亮登场——
千家千味
去年夏天,一部名叫《人生一串》的纪录片在豆瓣上拿到了9分的高分。小成本的制作却勾出了成千上万中国人的馋虫和眼泪。与它相比,之前完全仿照日本原版翻拍的中国版《深夜食堂》则是铩羽而归。对于喜欢烟火气的中国人来说,精雕细琢的食物尚不足以消解掉生活带给他们的疲惫,只有夜深时街头巷尾吵闹喧腾的烧烤摊,配上两瓶冰镇啤酒,才能真正抚慰一个个无处安放的灵魂。今夏,《人生一串2》如约归来,其中的主角之一,就是齐齐哈尔烧烤。
提到齐齐哈尔的老传统——家庭烤肉,大部分本地人都坐不住了。在齐齐哈尔,几乎每个人都是“烤肉专家”——“如果家里面没有一个烤锅,你不能是完整的齐齐哈尔人。”“买点儿大片儿肉切一片儿一片儿的”“拌肉时在里面加啤酒,加鸡蛋”“下楼锅一点,小菜儿一拌”“搁点儿海鲜酱油一轱辘,小苏子叶往里一包,咔,一口”“夏天你看,遍地全是”“你出去就能闻着烤肉味儿,然后你拿个馒头就能吃饱”……
华灯初上,街头的霓虹和空气中的肉香配合默契,预示着一天中最好的吃肉时光已经到来。“老翟,再加二斤”“小涛还啥时候来?我‘喃排’你啊,上我们这儿吃‘烤又’来”“我老姐说了啥时候来,她‘喃排’你”……
夜晚也是老林和东子的闪耀时刻。“14号桌,五个生筋五个大板。10号俩鸡头。”东子专攻烤串儿,跟火较劲儿,老林专攻切肉,薄厚的人性化控制,比身边的切肉机更加老道。用老林的话说:“切肉的时候,切记不能有杂念。”
至于说怎么上烤串儿和烤肉,齐齐哈尔人有自己的节奏。俩人吃饭必须点出五个人的量,一桌人烧烤,那必须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加强排。不信你听:“你点的是一斤的胸口,一斤半的上脑,一个炝菜拼盘,有两串大虾,半斤外脊板儿,五个心管,三个菜卷,两个墨斗鱼肠,一盘千页豆腐,三份生蚝……”“肉我都给你拌一起行不?都是传统拌法。”
齐齐哈尔传统家庭烤肉的精髓,在一个“拌”字。牛上脑切成小片儿,再加上切好的洋葱片儿,加盐的轻重比例随个人的口味心意,最后淋上豆油,抓拌均匀,这是居家请客的压场硬货,也是充满千人千味儿的生活妙趣。“有愿意吃咸的,有愿意吃淡点儿的,料搁的就不一样,一家拌一个口味。”“完全凭个人喜好,就是你愿意放啥放啥。”“咋好吃咋来就得了。”
咱家主打
除了传统家庭拌肉,如今齐齐哈尔烤肉店的主打,还有大片儿肉。与拌肉相比,大片儿肉的处理方式则颇有行政主厨风范,略显矫情的泼洒酱汁儿吊足了食客的胃口。先放上一块牛油,完成必要的“开盘仪式”,等待着主角闪亮登场。
老林说,大片儿肉强调口感,对选取部位的质地疏密要求很高,上脑和牛小肋是大片儿肉的上等之选,烤制时,表面的雪花纹路迅速收紧锁住内部水分,保持最佳的“弹跳状态”,这是讨好牙齿的关键所在。
如果说大片儿肉是讲究人的牌面儿,传统拌肉则是大众化的首选。遇热会油花飞溅的上脑,在油盐和葱香的作用下会形成丰富的味觉体验,让人产生不停动筷的上瘾效果。
不够再点
如果说烤肉是“无肉不欢”的开场序曲,那么烤串儿就是“不够再点”的宴席终章,因为那些“恋战不走”的客人,总有唠不完的话。“大人喝北大仓明月岛,小孩喝雪菲力。喝一宿酒,不是挺得劲么,多爽啊!回家冲个凉,睡了。”
节目里,滋滋作响的肉串,蒜香十足的生蚝,鲜嫩香脆的心管,吱嘎作响的脆骨……火候到了,慢慢翻转,金黄色的脆皮,饱满浓厚的汁水,看得观众如痴如醉……
成局在人,成事在肉,这是老林作为“一把手”的底气,他的犀利,能洞悉肉的秘密。每天凌晨,带着见习东子,老林开始了对上等牛肉的“抓捕行动”。“齐齐哈尔市讲究肉得做出口儿,牛得七八岁往上,香!要是没长成,就是不香。”“牛口儿看胛,看牙,隔着皮看着肉啥色儿,那等你拿手摸,牛早让人抢没了。抓肉这方面,你没个七八年根本就整不明白。”
每当入夜,这对以兄弟相称的父子在齐齐哈尔宴席两端,以烤肉开幕,以烤串儿收场——“服务员,再来20个串儿!”
龙江特色
《人生一串2》里的齐齐哈尔烧烤让人流连,第一季中道外老太太烧烤同样让人怀念,其实,黑龙江的烧烤特色远不止于此。比如哈尔滨的俄罗斯大串儿、赫哲族人的烤鱼皮、佳木斯的烤猪腰子、大庆的坑烤、肇东的小饼和玉泉的烤大毛肚等。
先说哈尔滨的“俄罗斯大串儿”,受俄罗斯影响结合自身特色,哈尔滨烧烤有俄罗斯大串儿、烤牛腰子、心管夹肉等别处鲜有的特色。家住道外的老冯说:“哈尔滨羊肉串儿还有一个秘诀,就是放糖,用糖来调和肉的膻味,这样肉质鲜美,这是哈尔滨人的独创。”因冬季寒冷,和烧烤相搭配的麻辣涮肚出现在了哈尔滨人的视野里,形成了本地特色的烧烤配涮肚。
“不吃坑烤怎么算来过大庆!”不论是招待外地朋友或者全家聚餐,再或者来大庆游玩的游客,坑烤都是首选。拨开锡纸,刚出炉的坑烤五花肉,外表焦酥、烟香萦舌、脂油洇出,已无脂肪的白肉夹在酥肉皮与甘瘦肉之间,绝为解馋尤物;拨开坑烤后的鹅蛋,蛋黄金黄耀眼,蛋清透亮Q弹似果冻,一口咬下嚼劲十足……鸡鱼蛋肉地瓜土豆都是坑烤的家常菜,保留食物最原始的味道,美味妙不可言。
近两年大火的还有吃一次就忘不掉的肇东小饼,其实就是肇东烤饼,最早名为“火烧云”饼。据悉,“火烧云”饼始于光绪年间,发源于郭尔罗斯后旗游牧地(今肇东境内),由郭尔罗斯游牧民族的荞麦面饼演变而来。肇东烤饼味香耐人回味,薄而小的饼刷上辣酱、鸡油、孜然等调料放在炭火上烤制,然后卷上葱花末来吃,味香耐人回味,是本地饮食一绝,被称为“肇东料理”,远近闻名,现在肇东小饼已经是肇东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追根溯源
“古者茹毛饮血,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有人说,烧烤作为最原始的一种烹饪方式被保留到今天恰恰在于它的“粗糙”,不需要对食材进行过多的加工,最简单的烧烤甚至只需要一盆炽烈的炭火和一把细盐,就足以让路过的人嘴馋得过屠门而大嚼了。
粗犷的烧烤碰上豪爽的东北人,不同于南方烧烤的精细和繁复,烧烤所携带原始基因在苦寒的东北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蔬菜种类少,冬天持续时间长,在那些百无聊赖地等着冰雪消融的日子里,大量的肉附以浓厚的酱料,一口肉,一口酒,一口蒜,才是东北烧烤的正确打开方式。
有人整理出《人生一串》里拍摄过的烧烤店,发现东北三省被安排得齐齐整整。在由炭火和铁签锤炼而成的铁王冠上,东三省是傲立其上的三颗明珠;根据大众点评在2015年发布的首份《中国烧烤大数据报告》,东三省烧烤商户渗透率最高,烧烤商户数量占当地美食商户总数的比例接近10%,遥遥领先于其他省份。也就是说,东北平均每10家餐馆里就有1家是烧烤店,出了山海关,就没有我们老铁不能烤的东西。撸串儿,简简单单两个字就让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豪迈劲儿跃然而生,对于东北人来说,撸串儿不只是一顿寻常的夜宵,那些在烟熏火燎里的欢笑和泪水,已经构成了东北人生活里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东北的烧烤店为啥这么多?大快朵颐的外地食客估计不会知道,在成千上万的烧烤摊儿背后,是一个已经逝去的黄金时代。
东北人能吃能喝,作家贾行家曾在一次演讲中回忆过:“厂里有一种水龙头,每天到了下午的一个时候,里面就会哗啦啦流出来橘子汽水,全厂的人都可以拿着桶去接。我当时觉得这就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里的场景。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真实的。”
与齐齐哈尔齐名的东北烧烤名城还有辽宁锦州。锦州人老范对本报记者说:“锦州烧烤喜欢用自行车辐条当签子使,叫车条串儿。锦州烧烤渐成规模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因为刚好碰上很多自行车厂都倒闭了,大量的铝铁车条被废弃。烧烤店就用低价购入这些车条,消毒加工,做成烧烤的签子。和竹签子比起来,辐条价格低,而且因为导热性能好,肉熟得更快,味道也更好。这种车条串儿就成了锦州烧烤的特色。”
与其说是东北人选择了烧烤,不如说是烧烤兜住了东北人。齐齐哈尔一家烧烤店主老杨对本报记者说:“与其他餐饮业态相比,开一家烧烤店尤其是烤串儿店的难度不大:对后厨的依赖性较小,厨师的技术容易培训;有个炉子就能支起一个街摊儿,有钱的也可以升级做成连锁品牌。丰俭由人,无非就是起早贪黑挨点儿累。”
“重工业看烧烤,轻工业看直播”。如今,越来越多的街边烧烤摊儿和网络直播撑起了一个又一个东北新家庭。或许一些人终于想明白了,时光一去不回头,烧烤摊儿上肉配酒,生活总在热热闹闹地流动,无非在烟熏火燎里,偶尔还夹杂着几声咳嗽、几点眼泪。本报记者 李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