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河南曹操真墓现世,陪葬品令人意外,展现了曹操的另一面

2023-12-18     一画书画

原标题:06年河南曹操真墓现世,陪葬品令人意外,展现了曹操的另一面

在《盗墓笔记》、《鬼吹灯》等文学作品风靡的同时,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也不断地刷新观众们对于盗墓的认知,“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名词也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可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这些名词是哪来的呢?这就不得不提起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

剧照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对很多人来说一定不陌生,没错,这就是对曹操的评价。

而“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在很多小说、散文中,都指向曹操,认为是曹操开创的专司盗墓的“公务员”。

其实,这两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官渡之战前,袁绍为了讨伐曹操,令“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撰写的檄文,檄文中将曹操十八代祖宗都劈头盖脸骂了一通,其中就提到曹操违反伦理道德,设立盗墓官职,发掘前人的坟墓用来获得金钱。

有意思的是,当袁绍失败后,陈琳落在了曹操的手中,按理说,曹操应该会把冒犯他的陈琳五马分尸,可不仅没有,而且还高官厚禄地养着,只是笑骂陈琳太不仗义,骂自己就行了,干嘛还要扯到祖宗上?

剧照

陈琳也欣然接受了曹操的批评,并归顺了曹操集团。

这就很值得探讨,一个士族文人,面对这么一个值得他口诛笔伐的盗墓头目,怎么可能会与之为伍呢?唯一的解释就是,陈琳的檄文有一定的文学修饰,并不一定都是实际情况。

所以在清代史学家毛宗岗的评价中,便称曹操是被污蔑的,这种传闻无非是“文人曲笔”。

现在想想,如果曹操真敢这么干,无异于与全天下的士族为敌,毕竟老百姓的坟墓不值钱,值钱的除了王公贵族的坟墓,其余的都是世家大族的,这哪个敢挖?

但那个年代,也不是没有铤而走险的诸侯,例如董卓,就是谁的坟都敢挖,导致天怒人怨,最终自掘坟墓。

剧照

所以说曹操是因自己害怕报复,而设计“七十二疑冢”并不十分可信,倒不如说是害怕兵荒马乱,自己的坟被刨。

且这个所谓的“七十二疑冢”也没有据可考的历史记录,仅仅是传言而已。

传说曹操下葬时,七十二口棺椁同时从邺城各个城门出发,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散而行,没人知道哪个棺材里的才是曹操。

根据历史考察,“七十二疑冢”的说法也并非无中生有,然而指的并不是曹操的陵墓,而是一百三十四座北朝的大型古墓群。

“七十二”这个数字只是个概念,就像古人说“三”和“九”一样,代指多数,并不是实数。

可以说,曹操墓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只是宋代之后被人们淡忘了而已,再加上明代《三国演义》的风靡,导致了所谓“七十二疑冢”的说法盛行。

根据历史查阅,曹操还在世的时候所写的《终令》上有“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因此,现在所说的曹操是盗墓界祖师爷这种话,全是人云亦云,根本站不住脚,还好在2006年,曹操为自己证明了清白。

2006年春节,河南安阳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村民徐焕朝正在家里过除夕夜,窗外炮声阵阵,四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奇怪的炮声响了起来,徐焕朝并没有在意,以为哪家放了一个火力大的炮仗。

春节过后,徐焕朝去地里浇水,他惊奇地发现,倒下去的水都朝着一个地方流,好好的一块地没理由变成土坡啊,他顺着水流看了过去,竟然找到了一个一米宽的大洞!

河南自古以来古墓就多,徐焕朝立即意识到自家田地下面,会不会有一座陵墓。

与此同时,当地警方也破获了一个文物的案子,请专家鉴定了一下,顿时就把专家震惊了——这居然是东汉时期的文物!

刚好村干部带着徐焕朝找到了警察,这一结合分析,应该就是徐焕朝地里的那座古墓。

很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潘伟斌就接到了消息,急忙率领一支考古小队赶往了西高穴村。

可是随着考古人员不断勘察,发现这个盗洞斜插陵墓内部,除此之外,还有六个盗洞分散在各处!

事不宜迟,潘伟斌立即组织抢救性挖掘,可在此之前,他们要确定古墓的深度和大小,于是他先是让人给自己腰上拴了根绳子,因为古墓的深度和空间大小需要计算,尤其是这种年代久远的古墓,不能按照理论知识从外面直接挖掘,否则很可能造成二次破坏。

潘伟斌拿着手电,被村民和同事一点一点放了下去,大概放了有将近一分钟,才传来潘伟斌落地的声音。

潘伟斌仔细照亮着古墓,当他看到一座破损的门洞、以及门后的大厅时,兴奋地快要跳了起来——这种规模的墓葬极有可能是东汉时期王侯的一级墓葬!

在考古队进行挖掘后,更是印证了潘伟斌的想法。

这座古墓的构造属于砖墓室,且还是多墓室结合,属于典型的东汉墓葬,可古墓的整体却是上宽下窄,不像汉朝及以前四四方方的类型。

潘伟斌立即想到,魏晋时期的墓葬大多都是铁锤形状的构造,不过那个时候的墓室大多为单室,两两结合分析,这有可能是东汉末期或西晋初期的墓葬。

可那段历史正是人们熟知的三国时期,能叫上名字的大家也大多耳熟能详,那么这座古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呢?

我们先从地理来分析,河南古称豫州,刘备就是豫州牧,相当于河南省的省长,只不过他去了四川称帝,这块土地的管辖权一直在朝廷手中,等汉献帝禅让曹丕,曹魏名正言顺的接下了汉家土地,那么范围再次缩小,这个墓主人一定和曹魏相关。

就在这时,考古队员又在墓室里发现了一些石牌,其中有一块石牌上刻着“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几个大字。

东汉末年,曹操被封为魏王,待其逝世后,被东汉朝廷给了一个“武”的谥号,用来表彰其一生的卓著功勋。

魏武帝是曹丕追封父亲曹操的帝号,而曹操至死未称帝,只是带着王的头衔,那么这座古墓竟是曹操的长眠之所!

可令考古队员犹疑的是,曹操不是有七十二疑冢吗?这个真的就是曹操墓吗?

经过多方查验,考古队逐步否定了曹操存有疑冢的说法,所谓的“七十二疑冢”只是后来的文人对曹操多疑的性格添油加醋的描写而已,其实根据史料记载,曹操的《终令》明确交代后人一切从简,不要珠宝陪葬。

再加上魏晋过渡中也不安定,没过多久,曹操墓上的祭殿就坍塌了,再加上没有什么随葬器物,盗墓者也不怎么重视,更何况《终令》又有交代,不让封土建陵和植树,朝代几经更替后,也就没人知道曹操墓究竟在何处。

可发现曹操墓这种重大事件,还需要更为谨慎才行,如果这个刻着“魏武王”的石牌是盗墓贼从别处古墓中带过来的呢?或者说这块石牌是曹操生前赐给哪个逝世功臣的呢?

很快,另一个工作人员带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早在1998年,西高穴村还出土了一件文物,名为“鲁潜墓志”,根据考古记录记载,以及鲁潜墓志的拓印来看,这里确实是曹操墓。

鲁潜生于公元271年,当时正是西晋时期,后来又经历了东晋和后赵,死后就葬在附近,根据墓志所述,鲁潜的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二十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

有了这一证明,这么一看,此处确实是曹操墓。

确定了曹操墓,考古队员自然十分兴奋,可接下来他们就又开始质疑起来,这真的是曹操墓吗?一代枭雄竟能如此寒酸?

曹操墓究竟有多“寒酸”?这么说吧,整个墓葬中一共出土了900多件器物,虽然能够修复的仅有200多件,可这真的没有让人过多惋惜。

因为出土了这么多东西,居然没有一个是贵重金属!

曹操经过多少文人的描绘,在大家心中一直是一个狠辣、奸诈的形象,生活上也是风流成性,而在那个极其注重丧葬文化的时代,皇亲国戚、诸侯贵族哪个不是有着大量的金银玉器陪葬?曹操给自己的准备的明器,不应该更是奢华不已吗?

事实的残酷就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不得不让人们重新对曹操审视起来——他的棺椁中没有一丝珠光宝气,陪葬品能算得上金属的也只有一些铁器,更别说陶器了,据还原发现,这些陶器一丝彩绘都没有,毫无装饰。

前有海昏侯500多件黄金明器,重约120公斤、后有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长188次幂,2498块玉片,1.1公斤金丝等陪葬品,可见汉朝时诸侯对厚葬的重视程度。

可曹操墓就连警方从盗墓贼手中追回来的文物,也都是些水晶珠子和玉佩而已。

这些东西就算放到现在,也不值几个钱,否则盗墓贼早就出手了,有了这些发现,曹操整个人变得更加立体,我们也能更全面的来点评这个活在文学作品中胜于活在史料里的枭雄。

可这些证据在一些人看来,仍旧不足以说服他们,所以曹操墓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了2010年。

直到复旦大学历史学和人类学联合课题取得了研究成果,在2013年时,人们彻底相信了曹操墓的真实性。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会涉及到作者主观情感的影响,例如罗贯中就极其反感曹操,一心支持代表正统的刘备。

而宋朝时期,由于赵匡胤的出身以及经历和曹操如出一辙,故而曹操在宋朝还是很受欢迎的,反倒是关羽不怎么被重视。

就连历史也是一个能随意“被人粉饰的小姑娘”,不过科学技术是不会骗人的。

这次课题面向全国范围内征集了曹操后人,一听可能和曹操扯上关系,79个曹姓家族280名男性进行了测验。

并为了验证曹操被夏侯氏抱养的说法,又请来446名包括夏侯氏和没有大型家族的曹氏男性志愿者提供静脉血样本,最终的样本数量超过1000例。

于此同时,为了佐证和排查,课题组专家又对全国各地258个曹姓家谱做了全面的梳理工作,依据史书和地方志参考,希望能从曹氏迁徙的过程里找到一些线索。

可等这些工作有条不紊展开时,安阳方面不干了,他们觉得提供曹操遗骨的风险太大,也不知道是害怕遗骨受损,还是担心证明了这不是曹操遗骨后,对考古工作及后续工作的影响,总之安阳一直在拒绝复旦团队的请求。

复旦团队只好另辟蹊径,既然你不给曹操的遗骨,那曹氏宗族古墓出土的还很多,只要找到曹操后代的遗骨,就能通过曹操后代遗骨中的DNA和现代曹氏后人的DNA进行比对,利用反推法确定,一旦古代的曹操后人和现代的DNA相同,那就说明出自一个祖先。

还有一个关键的信息,那就是曹操一直被头痛影响,只要从曹氏志愿者的血样里找到了引发头痛的DNA的染色体,也能确定他们来自同一个父系。

事实证明,现代的曹操后人的DNA与曹操宗族“会稽曹君”的DNA一致,确实都是曹操的后代。

且又将曹操和叔祖父曹鼎的DNA做了对比,双重验证确定了曹操家族DNA染色体SNT突变类型一致。

这一发现不仅证实了曹操与当下曹氏人群的联系,同时证实了曹操并非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人,也推翻了曹操本姓夏侯,被夏侯氏抱养的说法。

曹操墓的重大发现,以及曹氏家族的基因比对,震惊了国内外考古界和遗传学界,一方面曹操复杂的性格得以更全面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有着狠辣权谋的一面,也有着感叹人间疾苦、节俭的一面。

另一方面,他在死后依然为科学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作为世界上第一次把遗传基因研究精确到家族、历史人物层面的课题研究,曹操墓的发现无疑彰显了中华民族对于家族、氏族的凝聚力、精神力,可谓是功在千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fdd02a8866258ab6a5670646a07ec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