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每个城市都会有这样一座承载了几代人记忆的城市公园,这种公园一般不会像名胜古迹一样出现在旅游攻略里,所以很少有外来的游客踏入,却是当地人最喜欢扎堆、休闲的场所。
在苏州的古城中心,就有一座快100岁的苏州公园,而苏州人更喜欢叫她“大公园”。
在苏州乐园出现之前,苏州人的童年记忆都是和大公园联系在一起的。
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公园里建个儿童游乐园,旋转飞机、小火车、火箭等“酷炫”的游乐设施吸引了多少孩子的眼球,又有多少孩子是笑着跑着进来,哭着喊着被拖出去的。
因为这个儿童乐园打样总是打得特别早,好像是4点半就收工了,所以,儿童乐园的门口每天都会上演这样的场景:好婆拉着孙子要走:“走吧!人家关门哉!”
孩子呢?则是哭丧着脸:“我想再白相一趟呀!”
好婆说:“关门么哪哼白相呢?奈阿走?奈不走啊我走咋!”
然后就是听见孩子“哇”的一声嚎哭,仿佛是世界末日。
大公园里荷花池和大草坪还有曲折小道里老树盘根错节,都是孩子们可以尽情撒欢的地方。那个年代,人们之间没有那么多提防,孩子的心野,大人的心大,有时候,大人们要上班,孩子没人带,就把孩子往大公园里一扔,下了班再去找,虽然没有手机,没有微信,却从来不会找不到。
大公园不光是对孩子们有吸引力,同样也是老年人的乐园。
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大公园始终是静中有闹,你走在公园路上是一片安静,可是一拐进大公园,却是热闹非凡,有唱歌的、跳舞的、聊天的、喝茶的、遛鸟的、下棋的、还有撞树的,据说这是一种新型的健身方式,可以治疗腰痛,就是不知道树会不会觉得痛。
钓鱼的悠哉游哉,喝茶的舒适自在,唱戏的,也都是民间高手,
一个拉着二胡,一个弹着三弦,最后一个抒情演唱,堪称是三人行的完美搭档。
你再去听听那些聊天的,话题五花八门,却绝少家长里短,从川普聊到普金,从贸易大战聊到台湾局势,一个个都像是刚开会回来的。
曾经有人问这些老人,你们不是有老年卡吗?为什么不去园林里喝茶聊天呢?老人的回答倒也实在:“园林人太多了,而且都是外地人,这里多自在,大公园里都是苏州人,聊得来呀!”
看来苏州人对大公园的确是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但这大公园也是有历史的,早在春秋时期,苏州古城建立的同时,吴王阖闾又在这里建造了一座城中城——苏州的子城,同时吴王也把自己的宫殿放在了这里。
从那以后,在漫长的古典时代如今大公园所在的这片土地一直享受着极高的待遇,汉代这里是太守府,唐代是刺史府,白居易、刘禹锡都曾在这里办过公,到了宋代(南宋)这里又成了平江府,在平江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子城里“平江府”、“司理院”、“校场”的名字。
一直到元朝末年,张士诚割据一方,把苏州作为他大周政权的首都,而他的王宫自然也就放在了子城,而这也是大公园前身最后的辉煌了——朱元璋的大军攻破了苏州城,张士诚兵败,整个子城被焚烧殆尽,彻底成了一片废墟。
苏州人到底是念旧的,就留下了“皇废基”这个地名,直到现在。
刚建成的苏州公园
此后大公园一带一直比较荒凉,太平天国失败后这里一度还修建了不少坟墓,就更没有什么人路过了。直到民国后,江阴旅沪的颜料巨商奚萼铭慷慨解囊,这才有了今天的大公园。
当时请来设计公园的是一位法国的园艺家若索姆,他充分参考、吸收了中国建筑风格,同时也把法式的花园情调融合了进来,大公园南面的花坛,就有些凡尔赛宫花园的影子。
当时这公园还叫做“皇(王)废基公园”,花园、水池、三曲桥、六角亭,据说苏州著名的画家颜文梁除了在沧浪亭畔创办了苏州美专外,还专门给大公园设计了东斋、西亭和喷水池。可以想见在那个不安稳的旧时代,大公园可算得上苏州人的世外桃源了。
解放后大公园经过多次修葺,同时也正式改名为“苏州公园”。
如今,大公园快有一百年了,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成为无数苏州人回忆的一部分。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不变也是一种独特的味道。如果一切都面目全非了,那我们还凭什么去留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