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做人做事都离不开“分寸”二字,而人生中最难把握的也恰恰是“分寸”二字。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矩指的规矩,也可以说是分寸。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到“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这里也是说的一种分寸。
为人处事,讲规矩,懂分寸,才能进退自如。人生需有尺,做事需有度。
掌握人生分寸,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1
做人讲分寸。
做人要讲分寸,学会有度有量,不卑不亢。凡事过刚则易折,过满则招损。不可成乱矩之人,不能行过分之举。
《孟子》言:“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
人格上要讲分寸,不能太卑,太卑可能会变成懦弱,也不能太傲,太亢又会咄咄逼人。性格上要讲求内外协调,不扬不抑。太内向变成保守不好,太外向变得张扬也不好。刚柔相济,外圆内方,有理有节,软中有硬,不好走极端,不偏激执拗,能屈能伸,能进能退,才是做人处事之道。
做人要把握分寸,话不可以说尽,事不可以做绝,要留有余地。
人生中的任何事都需要讲求适度,凡事有度,一切要适可而止。
所谓有度,就是让自己的言行保持合理的尺度。人皆有欲望,但不管追求什么,都不能放任而为,因为一旦失了分寸,结果必定令人得不偿失。
人生当中掌握好分寸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在一定范围之内,事物才能保持它的功效。如果超过了这个范围,反而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人对于自己所渴望所喜欢的东西,很容易产生贪多求全的心理。但事实却是,凡事太过则犹不及。
生活就如同吉他的琴弦,一旦放得过松会影响吉他的音色,难成佳曲;一旦绷得过紧则琴弦易断,得不偿失。
水满则溢,物极必反。为人处世,如果不懂得掌控分寸,也很难过得好这一生。
年羹尧曾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大将,战功无数,深得雍正宠信。
只可惜,他从肱股之臣沦为阶下囚,不过只历经了短短数年,而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的不知进退。
功高盖主本就令皇帝忌惮,但他却丝毫没有顾忌,仗着自己的特权,僭越君臣之礼,结党营私,权倾朝野......该退不退,等待着年羹尧的,就是被剥夺一切。
而清朝的另一位名将曾国藩,和年羹尧一样,他所创立的湘军不仅战功赫赫,更因为纪律严明而深受百姓爱戴。
但他没有像年羹尧那般恃宠而骄,而是在这暗流涌动的官场中选择了急流勇退,明哲保身,从而为自己赢得了千古美名。
一进一退,心态不同,人生的结局自然也是不同。人生的兴衰成败,浓淡缓急,无不在把握分寸中见分晓。
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不仅是一种分寸感,更是人生的大智慧。
把握做人的分寸,掌管做事的尺度,方能在进退间求得人生的高度。
学会适度,才有风度。
人生在世,要适度而行,适可而止。放纵欲望只是本能,能控制欲望才是本事。
很多东西,并非要拥有得足够多才算好,而是要知道自己到底能承受多少。
人生有分寸方坦然。丢掉过多的欲求,让一切变得刚刚好,才会有恰到好处的得到。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要学会凡事适可而止,适度而为。
有个哲人就倡导“八分哲学”。
他说:“如果用十分的力气算是竭尽全力的话,我只用八分。如果别人竭尽全力能当上处长,那我只当到科长;如果别人竭尽全力能赚到十元钱,那我赚到八元就停止,我永远要留两分给自己。
八分哲学,讲究的是一种和谐、有弹性的生活方式。
八分饱的人生哲学,本身就是一种“在路上”的哲学。
饭吃到八分,是健康;酒喝到八分,是微醺;生活到八分,才是智慧。
凡事都讲分寸,爱情也要把握分寸,爱到八分才是恰到好处。爱情只到八分,留那么两分的距离,不仅可以避免相互伤害,不让感情成为对方的负担,而且距离产生美,平淡储存真,更有利于地久天长。
任何时候,都能做到言行讲分寸,给自己也给他人留回旋和转身的余地,这是一种格局,更是一种智慧。
2
做事讲分寸。
凡事讲分寸,知礼节,过犹不及反会生事,脚踏实地才是规矩之举。
事情做得过头,或者做得不足,皆是分寸把握不当的后果。
得失心不能太重,人不可能完美,不可因一些错误,而情绪剧烈起伏,失了分寸与度量,反而于事不利。
做事要进退有度,既知顺势而上,又擅急流勇退。
宋太祖赵匡胤有次晚朝时,留石守信等高级将领下来喝酒。喝得开心时,赵匡胤突然退到屏后,叹气说:“倘若不是你们帮助,我当不了皇帝,可当皇帝守江山也难啊,晚上我常难以入睡。”
石守信等人忙问其中原因。赵匡胤说:“我知道你们对我并没有二心,只是怕哪日你们的部下想要富贵,给你们黄袍加身,到时你们即使不想也身不由己了。”
众将明白受到了猜疑,忙惊慌下跪哭起来,求皇帝指一条明路。
宋太祖说:“人活着,不就图个富贵么,你们可以交出兵权,到地方置办产业,为自己养老,为子孙后代积攒财富。如此我们君臣可以心安,不再猜疑。”
众将颇为感激,次日交出兵权,返乡养老。
宋太祖在兵权问题上处理得当,知晓分寸,不冒进不退缩,众将也有自知之明,应变及时,双方各退一步,顺利解决了本会棘手之事。
话不可说的太满,留三分余地给人,也留几分空间给自己,才能张弛有度、进退自如。
做人当有分寸,过度就会物极必反。
范蠡和文种帮助勾践灭吴,两人位极人臣,再进一步就威胁到越王,范蠡选择功成身退,带着西施隐姓埋名,文种依然身居高位,最终被越王赐死。
凡事过则损,需把握分寸。对待得失要有“度”。做事要进退有度,既懂得乘势而上,也善于急流勇退。
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之后,主动裁撤湘军,交出兵权,才换来曾家的安宁和富贵。
《道德经》里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该进的时候要进,该退的时候要退。该显的时候要显,该藏的时候要藏。不知进退,就是取祸之道。
《菜根谭》中主张:“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华,尽华则衰;行义不宜过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
意思是:官爵不必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否则就容易陷入危险的境地,自己得意之事也不可过度否则就会转为衰颓,言行不要过于高洁,否则就会招来谤或攻击。
曾国藩说:“盖天下之理,满由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乃亏,至当不易之理。”做事有分寸,才能明哲保身,进退自如。
3
与人相处,讲分寸。
周国平曾说过:
“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人际交往,要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相处是一门学问,关系再好的两个人,若是没了分寸和界限,都会成为一场灾难。
人生如尺,必须有度。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和朋友之间,保持一杯水的距离;和亲戚之间,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和爱人之间,保持一张纸的距离。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无论关系多么亲密,相处都要留有分寸,不要越过界限。
再好的关系,没有了分寸感,只会把对方推得更远,产生更大的隔阂。
处事分轻重,为人知进退,这是一个人的能力,更是一个人的教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好的相处模式是彼此保持着一定距离,既不疏远,也不过于亲密,言行举止间有分寸,不越界。
与他人相处时,必须要了解别人的边界在哪,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懂得说话留三分,不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更不在背后闲言碎语,悄无声息替人解围,事后也不居功自傲。
有分寸感的人,说话得体,做事留有余地,让人感到亲切但又不失尊重,自在却又并不疏远。
著名主持人孟非曾说:“有话你就说,但应该知道分寸。做主持人也好,做人也好,我都愿意和那种懂得分寸的人打交道。”
真正有分寸感的人,会去体会对方的难处。
他们说话得体,不让对方尴尬,不步步紧逼,而是懂得退让。这样,既给别人留有体面,又让彼此相处起来舒服。
亲疏有节,冷热有度,不论关系再怎么好,也要懂得礼让,不可越界。
三毛曾说:“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失;自以为熟,结果反易生隔离。”
如果我们想要维持长久的友谊,就要回归“生分”,审时度势的保持好彼此之间的分寸。
与人相处,说话要讲究分寸,不可因双方亲近而毫无顾忌,不可因个性直爽而滔滔不绝。
古人说:“处世不分轻重,非丈夫也。”
哪怕关系再好,做人都该知轻重,懂分寸。
中国人常讲究一个“度”,过犹不及就是这个意思,多了少了都不行。与人相处,分寸的拿捏也极为重要。
刚刚相识,就别问太过隐私的问题,也少占他人便宜。
普通朋友,就不要乱开和别人缺点相关的玩笑。不给他人难堪,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修养。
好朋友,就该懂得他的底线在哪里,不要借着关系肆意刺探。
如果是家人,就更应该明白,对外,要维护好双方脸面,对内,也不要把对方的错误说得比天还大,适当给人台阶下,才是家人之间最好的相处形态。
不要把性子直,当作伤害别人的借口,说话越是口无遮拦的人,落难时越是没人相助。
不亲不疏,不冷不热,再亲近的关系也要保持距离,要懂得“礼让”。
与人交往、说话要讲分寸。开玩笑要有度,过犹不及,反会伤人,直爽并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
有了分寸,关系才会稳固,相处才会和谐。与人相处,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感。越界易冲突,太远易生隙。
距离产生美,掌握分寸感,能使相处更轻松,双方关系更融洽。
为人处事,需知道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分寸,做事懂得平衡之道,进退之则。
分寸之间,尽是人心博弈,处事哲理。
聪明的人,懂得做人的尺度,能做到知礼,知足,识趣,于进退间处理人际关系。
人生的成败盛衰,轻重缓急,皆在对分寸的把握之中。
掌握做人的分寸,懂得做事的尺度,才能人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