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以来,众多军史类文章对国民党军队所谓“五大主力”的番号,几乎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其中关于新编第一军和新编第六军基本没有争议,因为这两支部队没有参加抗战胜利后的“整编”。1947年被消灭的整编第74师也可以认定,然而另外二支部队的番号就很难统一了,多数称为第五军和第十八军,其实这是有违军事历史的。
整5师师长邱清泉
首先要理清“五大主力”称谓的起源时间,一般认为,这是1946年2月在南京召开整编会议之后,国民党军队内部流传出来的说法,当时计划将全部野战主力完成90个整编师的改制,但因为派系纠纷、装备不足、补给不佳以及内战爆发,实际只有位于陇海铁路以南和西北地区的部队真正实施了整编和番号更换,至1947年6月30日止,总共拥有58个整编师的番号。
而此时第五军和第十八军的驻地均位于陇海路以南的豫皖地区,确实完成了正式改编,番号是“整编第5师”和“整编第11师”(军级单位),这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因此“五大主力”的准确番号按作战序列应该是:整编第5师、整编第11师、整编第74师、新编第一军和新编第六军。
整11师师长胡琏
一、整编第5师,时任师长邱清泉中将。
其前身是1938年组建的“铁马雄师”机械化第五军,下辖第200师(戴安澜)、新编第22师(邱清泉)、荣誉第1师(郑洞国),军长职务由组建者徐庭瑶交给俞济时,再由杜聿明接任,1944年黄埔二期的邱清泉接任,参加昆仑关战役和远征滇缅,1948年恢复第五军番号,1949年1月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灭,当时在邱清泉第二兵团编成内。
二、 整编第11师,时任师长胡琏中将。
其前身是土木系的发家部队第十八军,也是五大主力中历史最悠久的部队,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陈诚率领第11师率先攻入济南,当即被明令为第十八军上将军长(当时只有一个师)。经过陈诚不断的扩充和吞并杂牌军,第十八军高峰时期多达九个师,最后拆分为第18军、第54军和第79军(土木系三大基本部队)。
整74师师长张灵甫
胡琏毕业于黄埔四期,历任第11师的团长、旅长、师长等职务,1944年晋升第十八军中将军长。该军先后参加宜昌保卫战、鄂西会战和湘西会战等战役,1948年恢复成为第十八军番号,是年12月淮海战役期间,在黄维第十二兵团编成内全军覆灭。
三、 整编第74师,时任师长张灵甫中将
前身是“抗日铁军”第74军,组建于1937年的淞沪会战期间,最初只有第51和第58两个师,1939年施中诚第57师调入,前三任军长分别是俞济时、王耀武、施中诚,几乎参加了江南所有大型抗日会战,号称五大主力之首,大家比较熟悉,不多着墨。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全军覆灭(未及恢复军的番号),隶属于汤恩伯第一兵团。后面重建的整74师,以及恢复番号的74军,不复曾经的战斗力。
新一军军长孙立人
四、新编第一军,时任军长孙立人中将。
前身是孙立人以税警总团5000伤兵为基础,训练出来的六个团新兵,并且以其中三个团于1938年组建新编第38师,1942年编入第一期中国远征军的第66军,失利后退往印度,与新编第22师共同组成“驻印军”主力。驻印军的主体部队番号也是“新一军”,但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含义不同,它的军长是郑洞国中将,孙立人只是少将师长。
五、新编第六军,时任军长廖耀湘中将。
老的“新一军”于1943年10月开始缅北反攻作战,期间从国内运来了三个师的部队,因此在密支那战役胜利后 ,新一军分拆为新一军和新六军两个主力军,孙立人和廖耀湘双双晋升中将军长。1945年底便调往东北,因此没有来得及进行整编,所以始终保持着军的番号。 这两个军在辽沈战役期间都隶属于廖耀湘的第九兵团,1948年11月在辽西围歼战中被东北野战军全部消灭。
新六军军长廖耀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