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宣化知府张志奇:幼年藏身灶堂,中进士后被雍正帝疑为死囚犯

2023-12-26     聃者徐史也

原标题:大清宣化知府张志奇:幼年藏身灶堂,中进士后被雍正帝疑为死囚犯

大清康熙年间的一天下午,山东武定府(今山东省惠民县)孟家庄(现属利津县)的张傅氏,外出忙了点农活回家后,发现独自在家的、正牙牙学语的儿子不见了。

于是,她就呼喊着找寻爱子。先在家里找,然后再到外面找。不料,遍寻不见。这下,张傅氏慌了神,赶紧求告左邻右舍帮着找。结果,到了掌灯时分,还是没有找到,这可咋办?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忽然,院子里的破灶堂里传来了一阵咯咯的笑声。

张傅氏听到后,三步并作两步赶过去,掀开盖在上面的一块破竹席,发现自己的儿子正笑嘻嘻地躺在里面。张傅氏见了,惊喜至极:“我的老天爷,总算找到你了!”

这个藏身灶堂的小家伙,就是后来的宣化知府张志奇。不过,他原来叫张士奇,后来被人改成了张志奇。

改个名字不算什么大事,但为他改名字的人来头不是一般的大。因为,那人是大清王朝的雍正帝。

若想知道其中的缘由,请大家继续往下看。

虽然顽皮,但自幼聪慧的张志奇,于1730年(雍正八年)中举后的第二年,又以优良的成绩位居进士之榜单。

当雍正帝龙目御览主考官呈上的进士名单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曾经的钦定的死囚犯的名字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这是怎么回事?

疑惑不解的雍正帝立即找来主考官,问询此事。主考官听后,赶紧启奏雍正帝:“万岁,那个名叫张士奇的死囚犯是河南人;今天的这位进士,是山东武定府人。他们的名字虽然相同,但不是一个地方的人,陛下明察!”

雍正帝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随之,心下释然。

接着,他又皱起了眉头,并自言自语道:“只有那些德行不端、骄横跋扈的人,才会因目无王法获罪,而我大清王朝的进士都是德才兼备之人,怎么可以与死囚犯同名呢?待朕为他改一改。”

于是,雍正帝审视了名单上的“张士奇”三个字一会儿后,御笔一挥,在“士”字下面,添加了个红色的“心”字。这样,雍正帝“赠”的一颗红心,使“张士奇”变成了“张志奇”。

被雍正帝御赐了名字的张志奇,没有辜负雍正帝的期望。任职期间,恪尽职守、兢兢业业,政绩颇佳。

进入仕途的早期,张志奇曾在河北内丘县任县令。

上任伊始,他就听说,往届县令为了自己的政绩,年年变着法地增加老百姓的税赋任务,导致他们时日艰难,少有温饱,怨声载道。

通过进一步地调查了解后,张志奇将内丘县的赋税、民生情况,认真、详细地整理汇报给了上级。同时建议,根据内丘县的实际情况,适当缩减当地百姓的赋税。

另外,张志奇发现,内丘县有部分荒地还没有得到开垦。于是,他在征得上级同意的情况下,通过采取奖励扶助等措施,鼓励民众垦荒,增加收入。

如此一来,内丘的民众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发展,日子渐渐有了起色。

离开内丘后,张志奇掌管了天津商会区。当时的天津商会区,是个客商云集、物产丰富的繁华之地。

但是,流经此地的海河经常泛滥,严重地威胁着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的一次水灾,导致八十多个村庄被淹,许多人家房屋倒塌,流离失所。

鉴于此,张志奇到任后,组织民众加固堤坝,防范水患。汛期来临之际,张志奇时常亲自巡视堤坝。有时,他还会吃住在容易决堤的地域。

当人力确实阻挡不了水灾时,张志奇就及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升任河北宣化知府后,除了秉公执法、发展生产外,张志奇还十分注重当地的教育事业。

当时的宣化地区偏远落后,不仅经济不发达,教化民众的任务也很重。为此,张志奇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创立了宣化的柳川书院,使众多学子有了读书就学的地方,开了宣化重视教育的先河。

张志奇不但勤政为民,而且清正廉洁。内丘县任上时,滏阳河一带的百姓以扫土盐为业。有个盐商想垄断滏阳河一带的私盐,从中牟取暴利。

于是,那个盐商就用千金贿赂张志奇。张志奇见了,对他说:“我这个人虽说愚钝,但也知道不能为了区区千金而遭民众唾骂。”那个盐商听后,只好灰溜溜地离去了。

就是在管理天津商会区那样的富得流油的地方时,张志奇也是洁身自好,奉公守法,没有图谋一点一滴的“外财”。张志奇一家人的日子,与普通百姓相比,没有多少区别。

后来,宣化知府张志奇在处理一起凶杀案时,因秉公执法得罪了上司,被降为协理主官工作的同知。两年后,为了奉养双亲,张志奇辞官回乡。

主要参考文献:《清史稿》、《东津群英》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bd2569cd6827ec84baf853fe773dc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