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必看:父爱缺失对孩子造成的三大危害,越大越难弥补

2023-05-06   陪宝宝写日记

原标题:爸爸必看:父爱缺失对孩子造成的三大危害,越大越难弥补

“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啊?我都好几个月没看到他的,再不回来,我都快忘记他的样子了。”

5岁的小橙子不止一次地这样问妈妈,可除了得到千篇一律的安慰,就再也没有其他有用的信息,因为橙子的爸爸是个海员,每年只能回家2次。

类似的家庭状况,生活中还有很多。

因为生活的压力,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父亲总是早出晚归,甚至常年不在家,造成很多孩子的成长期几乎都是在母亲或者是老人的陪伴中度过。

父爱如山,虽然父亲大多不善言辞,但他却是整个家庭的依靠,父亲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

父亲的爱就像山一样,伟岸,高大,给孩子极大的完全感,让孩子学会坚强,独立等“刚”的特性,而母亲的爱是水,温柔且舒适,让孩子变得善良且温暖,有助于孩子“柔”的性格成长。

刚柔并济,才是健全的人格。

1、有助于智力发展和社交水平提升

有研究表明,每天与父亲至少接触2小时的男孩子,对比1星期只与父亲接触不足6小时的孩子,智商更高,人际关系处理得更融洽,将来走向社会也更容易趋向成功。

2、有助于品格培养和性格塑造

言传身教。父亲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

比如,男孩会模仿父亲的责任心和担当,女孩也会从父亲那里知道真正的男人是什么标准以及与异性交往的经验。

同时,孩子在亲子活动和父亲的相处中,也能不断汲取力量,塑造自己的人格特征。

比如,孩子会从父亲身上感受到坚强、独立、勇敢、果断和乐观自信,帮助自身树立相同的品格。

3、有助于孩子全面体验生活。

众所周知,母亲容易心软,溺爱孩子,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生活饮食学习等方面,而父爱则刚好相反,他考虑的是孩子的将来,更注重孩子性格的养成。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只有母亲或父亲相陪,他看到的,经历的世界都是不全面的,对孩子的成长都极为不利。

爸爸必看:父爱缺失对孩子造成的三大危害,越大越难弥补。

《三字经》有云,子不教,父之过。

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失去了父亲的参与,会有哪些危害呢?

1、性别角色混乱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男生女相”,与父亲的缺失脱不了关系。

父亲是孩子人生中接触到第一个榜样,日常相处中,男孩子能感受到男性特有的坚毅、果敢、心胸宽广等优良品质,女孩子能学会与男性相处并了解到自己作为女性的角色定位。

一旦父亲的角色缺少了,这些性格间特有的优点就会淡化甚至消失,出现“男生女相”等模糊性别的现象。

2、缺乏安全感,变得懦弱。

对孩子来说,父亲这一角色代表的是挺拔、坚韧、力量、强大的形象,那如果父亲并未带给孩子这样的感受,那会让孩子在后期的成长过程中出现懦弱、自卑、暴躁等极端心理。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对孩子以后的工作,生活和个人成长的影响都是长期且极难根除的隐患。

3、社交能力降低

对比母亲给予孩子的情感呵护,父亲给到孩子的更多是如何看待事情、处理问题的思考及实践方式。

同时,父亲一般都是在外挣钱,社会化程度更高,也能在日常相处中,将自己社会性的一面传递给孩子。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父亲的参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就会滞后,看问题就处理事情的能力减弱,导致孩子在以后的待人处事和人际交往中处境艰难。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亲应该怎么做?

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陪伴。

作为父亲,承担家庭责任的同时,也要抽时间陪孩子,帮助孩子打造阳刚的一面,培养勇敢,坚强,果断,有责任心,勇于担当和付出的性格。

首先,父亲要重视孩子的学习。

很多父亲喜欢将监督孩子学习的行为直接推给老师和母亲,而自己则置身事外,殊不知,父亲也是家长,更是家庭权威的象征,说话做事比母亲更有分量,也更容易让孩子信服。

如果孩子做作业喜欢拖拉,三心二意,父亲要及时制止,并让孩子明白学习的重要性。

可以的话,在孩子做作业时,父亲可以陪伴在侧工作,学习或阅读,让孩子不由自主地端正学习态度,认真用功。

其次,多和孩子相处。

陪着不等于陪伴,父亲不要认为待在孩子身边刷视频,玩游戏就是陪伴了,那样只会诱导孩子沉迷游戏网络,分散精力,影响学习。

父亲一定要利用好和孩子相处的机会,聊聊学习、生活上的困惑,并引导孩子自己应对。

同时,父亲也可以带着孩子做家务,参与到家庭的琐事中来,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同时,增加孩子的家庭责任感。

当然,必要的亲子活动,体育锻炼也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最后,多用“肯定鼓励”代替“批评指责”。

“男孩子,就应该多批评,才能进步,动不动就表扬,只会惯坏他。”

这是很多父亲常挂在嘴边的话,只要孩子犯了一点小错,就会换来父亲劈头盖脸的辱骂,哪怕是面对孩子的进步,父亲也只是要孩子继续加油,无一丝肯定和鼓励。

这样的做法,只能让孩子不断在失望中否定自己,慢慢疏远父母,变得自卑,胆小。

不管是谁,都渴望得到被认可和鼓励,而孩子尤其渴望家长的鼓励,能给予孩子更强的信心支持。

人民日报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为人父母,是人的必经阶段,更是一种责任,作为父亲,虽然肩上有着全家生活的压力,但也不能卸下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育人者,育心也,与其将所有的时间都用在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上,不如适当得分一点精力在孩子的性格养成上,只有内心的充盈才是父母留给孩子一生的财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