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俄拒日到联日拒俄,两害取其轻之下的无奈选择

2023-11-13     小爱爱历史

原标题:从联俄拒日到联日拒俄,两害取其轻之下的无奈选择

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对在旅顺口的俄国太平洋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日俄战争的主战场在中国东北,东北人民因此深受其害,几十万人沦为难民,还有不少人死于战乱。

对于这场爆发在中国领土上的战争,清政府却在战争爆发以后不久宣布日俄两国“均系友邦”,采取了屈辱的局外中立外交政策,明明是主人却成为了一个看客。

有偏向性的局外中立

不过实际上在清政府宣布中立前,曾经有不少大臣——比如张之洞等——都建议“联日拒俄”,和日本一起出兵打俄国。最后只是因为实力不济,兵力有限,无力参战,加上日本为了保证战后独享战果,通过外交途径要求清政府保持中立,所以最后清政府才选择了中立。

即使如此,清政府在战争期间还是采取了偏向日本的政策。比如战争期间,曾任北洋军教官的日本驻华副武官青木宣纯就面见了袁世凯,希望北洋军能抽调一些军官和日本一起组建情报机构和招募东北马贼,以刺探俄军情报,协助日军作战。

随即袁世凯在北洋军中挑选了几十名军官负责此事。这些军官在日俄战争期间多次帮助日本进行谍报工作,因为成绩卓越,其中不少人获得了日本政府颁发的勋章,其中就有后来成为直系军阀首领的吴佩孚。

此外在战争期间,清政府的部分东北地方官员协助日本购买粮食,甚至清军还向日本提供了炸药等军需物资。清政府的态度偏向可谓非常明显。

从“联俄拒日”到“联日拒俄”的转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甲午战争之后不久,清政府采取却是“联俄拒日”的外交政策,主张利用俄国的力量防止日本窥伺东北。张之洞甚至主张割让西北地区以换取俄国的支持。在不到10年时间里,清政府的态度出现了180度的转变,主要还是因为局势的变化。

在甲午战争以后,日本不仅侵占了台湾,还要求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最后因为俄国带头出面干涉,此事才作罢,日本不得不放弃对辽东半岛的野心。俄国这么做当然不是出于好心,只是自己对中国东北有野心,不愿意被日本染指而已。

但是清政府上下却以为俄国是出于善意,加上日本的野心和胃口也吓到了他们,所以鼓吹“联俄拒日”也就不奇怪了。清政府后来不仅和俄国签署了针对日本的《御敌互助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还同意俄国经过中国东北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支线东清铁路,双方俨然成为了盟友。

然而在庚子事变时,俄国派军队参加了八国联军一起进攻北京外,又以平息东北拳乱,保护东清铁路为名,单独出动十几万大军进攻中国东北,占领了大片领土。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俄国也迟迟不肯撤军,还贿赂前来谈判的李鸿章,希望能让俄军继续留驻东北。

此时的清政府才如梦方醒,发现俄国的野心比日本还大。李鸿章知道光靠清政府不可能和俄国对抗,于是私下把俄国人的条件透露给了英国和日本。

英国一直就担心俄国在远东的势力扩张,立刻对俄国提出了警告。而日本原本就对俄国干涉还辽耿耿于怀,加上它对中国东北也有野心,所以更是表示必要时日本可以出兵帮助清政府驱逐俄军。

日本这个表态让没从上一次俄国“帮助”中吸取教训的清政府大为感激,对日本的态度也就出现了转变。日本也意识到对付俄国时,一个友好中立的中国对其有利,因此在这之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外交工作,鼓吹亚洲人应该联合起来对抗列强。

在这种情况下,清日两国迅速走近,“联俄拒日”最终变成了“联日拒俄”,在日俄战争中清政府采取偏向日本的态度也就不奇怪了。其实这也是李鸿章一直提倡的“以夷制夷”政策的具体体现而已。

但是日本挑起日俄战争的目的只是为了和俄国争夺远东的主导地位。日俄战争以后俄国对东北侵占确实被迫中止,不过日本在接管了南满铁路和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基地旅顺以后,大大加快了侵占东北的步伐。清政府是前门据虎,后门进狼,最多也就是获得了一丝喘息之机而已。

出现这种结果,主要是清政府自身实力有限所致,“以夷制夷”也只能是两害取其轻的乌海之策。事实证明真的要保证领土完整,还得靠自己的实力,指望其他国家是靠不住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b34f3d5b2bc1bee9e3062cc81dd13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