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颜真卿在《劝学》中写下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为读书迟”的经典诗句,劝勉青少年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否则到老了,可能会一事无成,即使后悔也晚了。但当我们跟孩子这样说的时候,他真的能懂吗?不见得!
我家儿子上二年级了,他学习还算可以,在班上中上游,小测基本都是满分,我一直以为,他非常喜欢学习,爱学习,也知道学习对自己以后很有帮助。但没想到,他其实也是茫然的,也并不是很喜欢学习。
有次接他放学回来,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要回来写。但他不想写,还嚷嚷着要出去玩。我看了下作业量,目测需要2小时左右才能完成。再加上吃饭、洗漱的时间,到9点睡觉,基本上满满的,根本没时间玩。
但他就兴致勃勃的想要出去,鞋子也穿好了,足球也包起来了。我跟他说,先写作业吧,学生就是要写作业。儿子盯着我看了一会儿,发出了灵魂拷问:“妈妈,上学是怎么一回事?”我愣住了,娃爹出来说:“上学就是上学,好好读书以后才能有出息,这都不知道吗?”儿子“哦”了一声,还是想抱着球出去。
我拉着他的手,聊了好一阵子,他才答应,先写作业,最后再去玩。如果实在晚了没办法出去,晚上睡觉晚睡半小时,他要玩半小时才睡觉。我同意了,他才开始写作业。果然不出意外,那天写到了很晚,孩子晚上连半小时也没玩上,直接到点睡觉了。
但这件事以后,我一直想给孩子一个答案,到底上学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要上学呢?用颜真卿的《劝学》跟孩子聊过几次,他并没兴趣,只是敷衍的应着。我想,是没听懂吧?
我在浏览器输入这句话后,搜到了1880万条结果,原来,这个问题有这么多人困惑。小时候我也困惑过,但因为我是女孩,本身就比较听话,这样的问题,很快就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口号冲淡了。虽然不是优等生,但也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我觉得,上学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完成某一种经历而已。
为什么我会这么在意这件事呢?因为我发现,孩子的学习,必须要有足够的内驱力,而不是被父母催着。80、90后们上学,可能考虑的还没那么多,毕竟可选择性也没那么多。而现在的孩子,就不一样了,即使不好好读书,可能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就会萌生“我为什么要读书”这样的念头。
所以,我认真查阅了资料,找到了合适的方式跟孩子进行了深度沟通,才让他慢慢明白,原来,上学是有用的,我自己需要的。
首先,上学可以交到很多好朋友。
诚然,即使不去学校,你也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的,比如网上的视频、书籍等,但并不能很好的锻炼到你的社交能力。
而社交能力是心理成熟和个性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也能影响到学习和自我意识的形成。心理学家认为,社交能力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可以影响到一个人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你在学校交到的朋友,是和你自身很有关联系的朋友,而不是社会上七七八八、形形色色的人群。
其次,学校也是一种社会分工。
老师负责讲课,学生则是听课,每个人都是各司其职。所以,看起来是在学校上学,其实呢,也是在完成社会的分工。社会上的大部分价值,都是分工造成的,发言权也在他们身上。
老师的发言权比较大,是因为他们负责传授知识。如果学生想要提高自己的发言权和决定权,就要努力学习,毕竟,社会分工的门槛是很高的。
以前考公务员、体制内上班,对学历要求不高,而现在要求学历在研究生、博士生以上的工作,比比皆是。所以,上学其实也是在提升你的竞争力,是必选项。
对于上学这件事,很多学生会有困惑,北大学长刘嘉森把这些学生会困惑的问题,都写到了一本书中,叫做《49天成为小学霸》,我和孩子认真看过这本书,他说,这本书解开了很多他的困惑。
比如我厌倦了学习,怎么办?
我不好好学习,父母还会爱我吗?
上学是怎么一回事?
我要如何适应学校?
上课听得懂,做题不会,咋整?
在父母的管教下我不自由,怎么办?
喜欢打游戏,为什么不可以打?
……
儿子曾经有点抵触上学,觉得要被约束,不像在家那么自在。我就给他看了这一页,跟他聊了边界感。他好像懂了,后面每天上学,都变得更开心了。
说实话,我特别感谢这本书,给我这个小学生家长,打开了新的视野。以前孩子不敢说,我不知道怎么说的话题,这本书中都有囊括。
如果你也是这样的家长,建议给娃入一本,即使咱的孩子不一定成为“小学霸”,但会明显提升学习兴趣和内驱力,那些困扰他的学习相关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枕边育儿寄语:
有次跟朋友聊关于“目标感”的话题,她说,这不是回到了“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哲学问题上吗?确实,有些话,我们说了,别人不一定懂,反而觉得太过高深,有卖弄的嫌疑。如果放在育儿的话题上,就是要跟孩子站在一个维度,借助书籍的力量,从孩子的角度去解释、理解问题,而不是说“读书有用”这样空洞的话,娃也不一定能听得懂!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