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融媒体联盟记者 陈涛)4月24日,香港卫视联同全国数十家主流媒体以及当地部分自媒体网络达人等共30余人,走进四川大凉山德昌县多个乡镇,共同见证德昌县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取得成果。用镜头记录了粮食生产、桑椹产业、肉兔养殖、马蜂专业户、电商新农人等各个领域的新技术、新变化、新发展,以及带给当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新希望!
超级稻——亩产1200公斤!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是袁隆平院士2005年设立在西南地区的分支机构,根据袁隆平院士的指示,于2018年~2019年在四川德昌县开展超级稻单季1200公斤超高产攻关示范项目。
2018年经现场测产验收小面积实现了亩产1200公斤。2022年成都分中心与德昌县人民政府共同在德昌县麻栗镇继续开展超高产攻关示范项目。
2016年—2019年德昌县通过水稻相关项目实施,共建设水稻高产创建示范5万亩,逐步从高产向绿色优质过渡。
2018年初,袁隆平的杂交稻百亩片超高产栽培项目在德州镇泸塘村六组实施107.46亩,经实际收打测产平均亩产达1116.3公斤,高产田块亩产1201.1公斤,初步实现了小面积18吨/公顷的产量目标。2022年,更是创造了每亩1132.22公斤单产记录。
小桑椹——乡村振兴立大功!
浓密的桑树林下,几个村民正忙忙碌碌地采摘黑黝黝的桑椹果实,不一会儿就装满一大筐。
据悉,德昌是全国最大的优质桑椹生产基地,2007年“德昌桑椹”被认定为A级绿色食品,2015年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年德昌被中国蚕学会命名为全国第一家“中国果桑之乡”荣誉称号,2021年德昌桑椹被授予“中国气候好产品”称号,是四川省第二个“中国气候好产品”。
2019年以来,以打造“中国桑椹之都”为总体目标,在永郎镇规划建设5万亩桑椹现代农业园区。园区分两期建设,一期主要涉及永郎镇可郎村,幅员面积32.88平方公里,主导产业面积约11000亩,规划于2020年完成建设。
二期主要涉及永郎镇永定社区、锦川村、蒲坝村、罗乜村、老碾村、纸房村和乐跃镇红星村、大福村、乐跃沟村共8个村、1个社区,幅员面积364.86平方公里,主导产业面积约39000亩,规划于2023年完成建设,同时辐射带动全县桑椹种植面积达1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达50亿元以上。
2021年,在永郎镇可郎村建成高效智慧节水灌溉示范区1145亩;建设集气候监测、病虫害监测、土壤墒情、田间物联系网、电子商务、农产品质量追溯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自2009年起,德昌县每年都要举办“桑椹节”等各种特色农业节会,将桑椹产业的发展与乡村旅游业有机结合,农民收入成倍增长,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德昌桑椹产业已经成为德昌的优势特色产业。
德昌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蚕桑,养蚕产茧,并建丝厂进行加工。后来附产的桑椹市场行情看好,2006年又开始发展果桑,渐成规模。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实际,积极探索“果叶兼用”“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初步形成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发展新格局。
2015年德昌桑椹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被中国蚕学会命名为全国第一家“中国果桑之乡”称号,全国最大果桑生产基地。德昌桑椹是国家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其系列产品已获得有机转换产品证书,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HACCP体系认证和KOSHER认证。
2016年全县产桑椹2.5万吨,农户售果收入1.35亿元,蚕桑产业综合产值到达2.6亿元。2017年,有桑园面积6万亩,其中果叶兼用桑园3万亩,产桑果3.5万吨,果农收入1.9亿元。2018年,德昌县蚕桑产业涉及14个乡镇,桑园面积6.5万亩,其中果叶兼用桑园5万余亩,产桑椹6.92万吨,干桑椹1000余吨,桑农销售桑椹收入2.6亿元;产茧6.96万担,蚕农养蚕收入1.8亿元,蚕桑产业助农增收4.4亿元;全县蚕桑产业综合收入5.1亿元。
2019年,蚕茧、果桑产量分别为2.2万担、6.75万吨,农户产业收入3.58亿元,其中售果收入3.29亿元,今年(2023年)产值预计将达到4亿左右。
肉兔养殖——让乡村振兴“动如脱兔”
在德昌县观音堂村,记者一行人经过消毒通道后,来到一排排白色大棚前,这便是肉兔养殖基地。据介绍,肉兔养殖场坐落在金沙傈僳族乡政府所在地观音堂村1组,项目前期投资共495万元,其中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25万元用于建设厂房、肉兔采购及设备采购安装,另由村集体担保贷款100万元用于厂房建设所需29亩土地征收。后在州、县委组织部等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又投入17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进一步完善了兔场投产使用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兔场建设已全面完工,已建成肉兔养殖棚5座、生产生活用房11间、半自动养殖设施5所,可同时养殖13000余只商品兔和1500只种母兔,年出栏商品兔约75000只,年产值约300万元。
4月21日,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观音堂村占地面积29亩的金希兔场正式揭牌运营,进场了1200只优良种兔,预计6月下旬配种,7月中旬产仔,9月第一批商品兔出栏约7000只,后期每70天出栏一次商品兔,2023年产值约90万元,纯利润约14万元。
神秘养蜂——养马蜂已成产业
德昌傈僳族自古以来就有养殖各种蜂类的习惯,养殖的种类多达15种。因此生活中涌现出许多找蜂、养蜂的歌谣、民歌、谚语故事。
经济比较落后的年代,傈僳人找蜂、养蜂主要是为了食用蜂蛹维持生存或用蜂蛹招待尊贵的客人。现在找蜂、养蜂是为了出售蜂蛹,以此来作家庭增收的一项产业。
蜂蛹是乳白色的野生天然高蛋白,可以用于蒸、煮、炒、炸、烧各种方法来食用,蜂蛹因此从傈家村寨走进大城市的餐桌上成为美味佳肴。
傈僳人自古养各种野蜂民间有一种说法:三只土蜂杀死一头牛;一窝马蜂能蛰死一个人;一窝黑马蜂能蛰死一家;一窝小如米粒的细细米蜂能杀死一只羊。傈僳人不怕毒蜂蛰,可能祖祖辈辈与蜂打交道,身体有一些进化,能比普通人有抵抗蜂毒的本领。还有一个原因是,傈僳人了解蜂们的习性,懂得如何避蜂毒。傈僳人被蜂蛰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寻蜂人爬上大树取蜂后被困于树上下不来。长期摸索出来解蜂毒的办法,用老农民吸食烟草的烟管取出一点烟油涂抹于伤口处,能解毒,并能缓解疼痛。
傈僳族人在清朝民国时期还用川草乌配置草烟油、蜂毒液熬制后沾与竹尖制作弩弓箭头,射进动物体内马上中毒身亡的毒药。
德昌傈僳族学会制作的《傈僳人的神秘养蜂》电视纪录片,由李文华策划、熊国秀实施、谷小红、谷从顺、谷加春拍摄的蜂类有:土秦蜂、黄马蜂、黑马蜂、牛角蜂、狗屎蜂、树孔蜜蜂、低下花腰蜂,有待拍摄的蜂类有:黄金蜂、花香蜂、细米蜂、花腰细蜂等。
目前,德昌傈僳族70%—80%家庭都在养蜂,养多少不一样,少则几窝,多则几十窝。目前养得最多的是德昌县南山傈僳族乡杉木沟村下坝子地李明松家,现有60余窝。
一不小心走红网络——电商新农人贺英
在德昌县黄竹村电商综合服务站,记者见到正在封装网购桑椹和红糖的贺英。患有脑瘫的儿子在旁边不停地翻弄纸箱。
“每个购买桑椹的顾客,我都要送他一包红糖,每个购买红糖的顾客,我都要送他一包桑椹,这样市场就拓宽了。订单越来越多。”贺英边忙碌边告诉记者。
贺英,网名“凉山英子吖”, 她是州委宣传部表扬的讲好凉山故事网络名人,2022年度感动凉山人物
贺英是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的一名普通傈僳族村民,电商新农人,全网粉丝量达90万。她带动当地群众从事电商,组织村民销售团队,并日结工资,她的视频呈现整洁、勤劳的凉山人形象。
贺英今年25岁,开朗大方,家住四川凉山州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黄竹村。
五年前,自从儿子被确诊为脑瘫后,夫妻俩就带着儿子四处求医,经历许多磨难,也遇到很多好心人。
两年前,贺英通过手机拍摄短视频记录她和孩子的生活,受到很多人的关注。截至目前,全网共有近90万的粉丝。
2021年,贺英通过网络卖起了村里的农特产品,在改善家里生活的同时,还能帮村里的农户带货。生活里的苦,被贺英和丈夫的努力一点点变甜。目前,贺英带动10余名老乡就业,年销售额已超过100万元。
2月27日,凉山州委宣传部对贺英等8名凉山州第二批“讲好凉山故事”网络名人予以通报表扬。
通报称,近年来,一批网络名人在各自的领域里,用自己的拍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平台呈现出了凉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及推进乡村振兴的画面,展现了跨越发展的凉山形象。
一天的走访下来,记者深有感触,德昌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在阔步前行,这归功于当地政府的正确引导、大力支持以及公司、合作社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相信,德昌县在未来的振兴路上,将会越跑越快,更多产业齐头并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文/吴小军 周俊)
编辑: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