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经典:清明 离殇

2020-04-04   臻强传媒

作者:蔡永良(醉美) 诵读:郑 浩




春雨斜斗笠,微寒乱蓑衣,关山魂牵惹新泥,阡陌草路马蹄轻。又是一年清明雨,又是一场落花凉。总是在这细雨绵绵的春季,总是在这青山素幡舞的时节,一阕别离,几瓣愁思,半两烟雨,梨花风起又清明。

清明是岁月凝聚的泪,泪水化作漫天飞舞的绵绵细雨,淋湿了青山的头,打湿了亲人的心。“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清明好似一首渐入佳境的抒情诗,年复一年在平平仄仄中演绎着悲喜人生,在百转千回里述说着人间悲情。一滴雨,几多泪,一丝雾岚,几许哀愁,清明既不沉默也不喧嚣,逝者的“清”与生者的“明”在天地间默契交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人杜牧早在千年之前就给清明定下了底调和基色:雨纷纷,欲断魂。本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早越过农时节气,演变成了一个与炎黄子孙人人相关的传统节日。



清明源自“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美丽传说。春秋时期,介子推为救逃亡的晋文公重耳,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晋文公喝下,当晋文公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晋文公作了国君,介子推却悄悄地带着母亲到深山隐居。当晋文公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他们时才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已经死在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见状,恸哭。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凄婉的故事述说着臣对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情。而现代电影《寻梦环游记》则把人的死亡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真正断气的那一刻,是物理角度的死亡;第二阶段是举行葬礼的时候,这一刻你的身份将会从这个世界抹除;第三个阶段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亡,这才是真正的死亡,从此再也没有人知道你来过这个世界。电影用触手可及的声画诠释了哲学的三大终极之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从哪里来?只要你静立茔冢默然,就很容易追寻到答案:父母给了你生命,父母来自祖父母,祖祖辈辈,一脉相传,有根有源,这就是融入血脉的根,是我们的来处。枝繁叶茂,枝再繁,叶再茂,扎向大地的根却只有一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到哪里去?静立茔冢默然,同样会得到答案。“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天地悠悠,红尘滚滚,你我皆是过客,不管你是谁,多么伟大,这个世界最终都将忘记你的存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悠悠岁月,“前不见来者,后不见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我是谁?当你真正明白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之后,“我是谁?”早已豁然开朗。你是人子(女),你是人父(母),你是人夫(妻)。清明祭祖,彰显的是一种血脉的传承和责任,是哀思,是感恩,是恩接千载,神游万仞的教育和传承,是子孙不要让先人“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使命和责任。



梨花风起正清明,一幡素笺寄哀思。走过清明的心殇,掬一捧黄土,烧一推烟火,插一柱馨香,斟一杯美酒,奉一桌贡果,茔冢前,俯首凝视斑驳的碑文,将血脉亲情镌刻心中,来年又是“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声明:文字由作者特别供稿,图片来源于网络,我们旨在传播欣赏,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做删除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