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北大女博士,年薪90万:读书实苦,却是你此生承受最轻的苦

2019-09-28     儒释道国学

这几天,“28岁北大女博士获聘名校教授”的音讯在网络上爆红,引发激烈关注。

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宣布,出生于1991年的北大博士李琳于今年7月起任该学院教授,并担任博士生导师。

同时提供的还有220万的安家费和90万的年薪。


消息传出后,网友先是一阵惊叹,后又是一边倒的赞同。

网友们评价:“比我美貌,还比我有才华。”

还有网友说:“同样是28岁,人家怎么就这么优秀,比不了。”




你看看李琳的履历,就知道她拿到这样的成绩和待遇,是完全公平的,也是自己一步步奋斗出来的。

作为李琳的引进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官网显现其人才类别为“优秀学术骨干”。

28岁的李琳出身在一个普通家庭,她的成绩并不是依托什么父辈的遗产,也不靠人脉与关系,而是她自己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与科研中沉淀下来的。

在“读书无用论”、“阶级固化论”大行其道的今天,她用亲身经历通知大家:读书,真的可以改变命运。

读书,为出身贫寒的我们提供了可能,和一群家境优渥的年轻人相比、竞争的可能。不读书,你连相比的时机都没有。

不用去嫉妒他们的先天资源,那是他人的父母勤劳给予出来的。也就是说,他们曾经是精英二代,而你要做的,是努力成为精英一代。

的确,年少的我们都害怕上学,讨厌读书,觉得读书苦。长大后的我们才知道,读书才是一个人上升的最佳途径。

不久之前,华为总裁办发布了一封邮件,宣布对8位2019届应届博士毕业生实行年薪管理制度。

这些应届生们的年薪,最高有201万,保底的也有89.6万。

这8名博士中,有两位寒门出身,一位来自农村。

在“读书无用论”、“阶层固化论”等等观念流行的社会,华为新员工用年薪再告诉人们:读书,是一个人上升的最佳途径之一。



去年高考季,朋友圈被陕西延安的一个贫穷家庭刷屏了。

这是西北偏僻山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初中只上了一年,母亲更是大字不识。

但家中的5个孩子,却有4个考上了清华北大。

“我们吃了没文化的亏,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上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衣不更新,饭不变样,他们在生活中“抠”到了极点,就是为了攒钱给孩子们上学。

曾经有人不解:这样做,值得吗?

当你的孩子还在象牙塔埋头苦读的时分,我的孩子曾经能帮我干活赚钱了;

当你的孩子被书本包围被试卷围攻的时分,我的孩子早就曾经享用生活了;

……

我想,这些孩子的成就,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答复。

当和他们同样出身的孩子持续着自己父辈的老路,在偏僻贫穷的山区起早贪黑日晒雨淋的时分,他们曾经飞在更宽广的的空间中。

茨威格曾说:一切命运捐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贪图现在的闲适,将来就有吃不尽的苦。

有人问智者:“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你说这样的阅读究竟有什么意义?”

智者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清吃过什么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血肉。”

读书也是如此。

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钱再多,思想龌龊、行事粗鄙,也只能叫“暴发户”;权再大,内里空无一物,也不会为人所尊敬。

一个人的气质不在穿金戴银,不在豪车洋房,也不在艳丽的容貌,而是得体、自信、从容的为人处世之道。

读书养才气,读书才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QUSfm0BMH2_cNUgYs15.html